大佛学习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zhèng ]

读音:zhèng

拼音:zheng

简繁:鄭

五笔:UDBH

五行:火

部外:暂无

五笔:UDBH

笔画:8画

吉凶:吉

仓颉:TKNL

结构:左右

郑码:UAGY

四角:87827

区位:5403

统一码:90D1

异体字:鄭,?,?

英汉互译:state in today's Henan,surname

笔顺:点、撇、横、横、撇、点、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212018年212014年21
2013年212007年212006年21
1995年211987年231982年22
明朝15元朝13宋朝20
北宋7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郑姓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姜姓。

主要源流

1、源于姬姓,以国号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远祖为郑桓公。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等地,为纪念故国,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2、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为商朝一方国。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周人迁子姓郑人到渭水上游,约在今陕西宝鸡附近。

3、源自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后。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于郑,以统治子姓郑人,史称西郑,故城在今陕西凤翔县。周穆王夺西郑为下都,姜姓郑国灭亡。国人姓奠井氏,或为郑井氏,亦即郑氏。

4、源于地名,以居邑名称为氏。出自古褒国附庸之邑南郑。韩哀侯灭了郑国后,郑国王族、国民逃迁至陕西汉中地区,以故国之名再建了一个小方国,史称南郑,并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郑氏。

5、源于改姓而来:

①朝鲜族改郑姓: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国第三代国王朴儒理执政时期,开始仿汉制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被封郑氏。

②蒙古族改郑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蒙古族宝里吉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郑氏、宝氏、李氏、吉氏等;蒙古族正讷鲁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

③裕固族改姓郑姓:裕固族增斯恩氏,原称增斯恩氏、赠坷斯氏,因姓氏过于繁复,后多简化成汉姓为郑氏。

郑姓

④哈尼族改姓郑姓: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陈晟把《百家姓》中开始两句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八个姓氏分别让当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从此才有了郑氏。后来,一些哈尼族人在与汉族的交往中,受汉文化的影响,也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汉字“郑”,成为哈尼族郑氏的新成员。

⑤满族改姓郑姓:满族济礼氏,亦称纪里氏,世居驽宜(今俄罗斯萨哈林岛)、长白山区、占尼河(今吉林梨树叶赫河支流)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郑氏;郑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沈阳,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弼噜氏,亦称碧鲁氏、必禄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乌喇(今吉林永吉)、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郑氏。

得姓始祖

郑桓公(?-前771年),西周时郑国的建立者,姓姬名友,周宣王之弟。周幽王当政时,郑桓公预感到西周将亡,听从太史伯建议,于周幽王九年(前773年),部族、家属等东迁到雒邑以东,建立新郑国(都城在今河南省新郑)。犬戎攻破西周时被杀。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诸侯以国为氏,因此郑桓公被认为是姬姓郑氏始祖。

宋朝时期,郑姓大约有75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97%,排在第二十位。福建为郑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河南、浙江三省,这三省郑姓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江苏、广东、江西、湖北等。中国郑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豫鄂两块郑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郑姓大约有1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1%,排在第十五位。浙江为郑姓第一大省,约占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这三省郑姓大约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苏、安徽等。中国郑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以浙江为中心的郑姓聚集区开始形成。

当代郑姓人口分布频率,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浙东,每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5人以上。其次在浙江大部、福建北部、江西东部、安徽中部、江苏中部、上海、吉林,每平方公里的人口达到2.7-4.5人。密度最高的(2.7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9%,郑姓人口大约181万;0.9-2.7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6%,郑姓人口大约608万;不足0.9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2.5%,郑姓人口大约148万。郑姓在浙江、福建、台湾,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上,这部分高比例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2.8%;在广东东部、湖南北部、赣鄂豫皖苏五省、山东南部、四川大部、贵州北部、陕西南部、内蒙古中部、陕甘宁北部、东北三省,郑姓人口比例通常在0.5%-1.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34.9%;其他广大地区,郑姓人口比例不足0.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62.3%,其中人口比例在0.1%以下的部分占国土面积的25%。

洛阳郡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因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

高密郡又称高密国,西汉汉宣帝时改胶西郡置高密国,其

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辖境包括今山东胶州和潍坊一带。

雍州郡

东汉时期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关中、陇西地区,包括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西北部一带地区。

陇西郡

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

南阳郡

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

荥阳郡

三国时期,曹魏正始三年(242年)将原有的河南郡分出一部分设置荥阳郡,辖地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即郑地区。

荥阳堂:以望立堂。

陇西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高密堂:以望立堂。

雍州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通德堂:史称北海相孔融敬重郑玄,在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称之为“通德门”,因以为堂。

博经堂:西汉朝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某一经,郑玄却力主博通诸经,因以为堂。

安远堂:汉宣帝执政时期,郑吉为侍郎,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后封为安远侯,派他卫戍西边国境,是为西域都护使。

一、(鄭)zhèng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等地均有分布。汉、满、鲜、瑶、京、黎、纳西、哈尼、裕固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周厉王之少子宣王之母弟桓公友之后也,桓公初封於郑,在周之畿内,今华州郑县是也,以国为氏。”此当系出姬姓。

2、又,汉代西南少数民族亦有郑姓,《中文大字典》注引《后汉书·南蛮传》云:“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於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皆生於黑穴。”

3、或为鱼姓所改。《姓氏词典》注云:“唐代鱼注冒姓郑,郑注曾任凤翔节度使。”

4、鲜族之郑姓,历史亦颇悠久。《中国人的姓名·朝鲜族》载:到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今九年春,“改六部之名,乃赐姓。……珍支部为本彼部,姓郑。”又《清通志·氏族略》亦载,高丽族之郑姓,世居得州地方。

5、或为满族姓氏所改,满族之郑佳氏后改单姓郑。见《满族姓氏录》。

6、今裕固族之郑姓,由增斯恩氏所改。增斯恩,或称增柯斯,本户族名,后或取其首音,谐以音近似之汉姓“郑”而为单姓。见《中国人的姓名·裕固族》。汉代有郑众、郑玄;宋代有郑樵;明代有郑和,现代有郑律成,鲜族音乐家。

二、(鄭)

郑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78%,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浙江、福建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郑姓人口22%。

郑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厉王之少子宣王之母弟桓公友之后。桓公初受封于郑,在周之畿内(故城在今陕西华县西北),后徒溱洧之间,今河南新郑是也,战国时为韩所灭,子孙播于陈、宋,以国为氏。

2、金时女真人石抹氏汉姓为郑。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又,清满洲八旗舒穆禄氏、郑佳氏等后均有改姓郑者。今满族姓。

3、清高丽人姓,世居得州。今朝鲜姓。

4、裕固族增斯恩氏之汉姓为郑。

5、台湾土著、京、壮、瑶、彝、白、蒙古、回、黎、东乡、羌、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郑姓名人:

郑弘,汉时南阳太守。郑成功,明时南安人,明末清初收复台湾。

郡望:荥阳。

其他:

日本侵占台湾时期曾用日本姓谷川的台湾土著人,在台湾光复后,奉令废日本姓,重新选汉姓为郑。

历史名人

郑姓古代名人

郑国战国,新郑,水利家

郑当时西汉,陈县,历任侍郎、太子舍人

郑吉西汉,?-前49年,浙江绍兴,将领,护鄯善以西南道使者。

郑兴东汉,河南开封,经学家

郑众东汉,? - 83年,河南开封 郑兴之子,经学家、官员、名儒,世称先郑、郑司农

郑崇东汉,山东高密,汉代尚书仆射

郑弘东汉,?-86年,会稽山阴

郑玄东汉,127年-200年,山东高密,经学大师。

郑道昭北魏,455年-516年,河南荥阳,书法家。

郑愔唐代 ?- 710年,河北沧县(属沧州) 诗人、宰相

郑虔唐代,691年-759年,河南荥阳,文学家、诗人、书画家。

郑珣瑜唐代,738年-805年,河南荥泽(今郑州市) 唐代宰相

郑余庆唐代,748年-820年,荥阳,宰相

郑絪唐代,752年 - 829年,荥阳,南郑相

郑注唐代,?-835年,绛州翼城,工部尚书,凤翔节度使。

郑瀚唐代,776年-839年,荥阳

郑覃唐代,?-842年,河南荥泽(今郑州市)郑珣瑜长子,唐朝大臣,官至太子太师

郑朗唐代,?-856年,河南荥泽(今郑州市)郑覃之弟,宰相

郑畋唐代,825年-883年,荥阳,宰相、诗人。

郑从谠唐代,?-887年,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郑余庆之孙,宰相

郑延昌唐代,荥阳,官至尚书左仆射

郑买嗣唐代,?-909年,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南)大长和国国君

郑光业唐代,状元

郑谷唐代,约851年 - 约910年,江西宜春市袁州区,唐朝末期著名诗人

郑獬北宋,1022年-1072年,江西宁都,状元

郑樵两宋,1104年-1162年,福建莆田,史学家、目录学家。

郑芝秀南宋,南宋,贵溪(今属江西)人称文章伯

郑会南宋,南宋,贵溪(今属江西)宋宁宗嘉定四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

郑光祖元代,山西襄汾,杂剧家、散曲家

郑廷玉元代,彰德府(今河南安阳市),戏曲作家

郑公智明代,?-1402年,江浙行省台州路宁海县(今浙江宁波) 早年师从方孝孺,以贤良被举荐,担任监察御史有声名

郑和明代,1371年-1433年,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航海家

郑成功明末清初,1624年-1662年,福建泉州南安,民族英雄。

郑燮清代,1693年-1765年,江苏兴化,诗人、书画家,即郑板桥。

郑之侨清代,1707年-1784年,广东汕头,湖广安襄郧兵备道。

郑复光清代,1780年-约1853年,安徽歙县,物理学家。

郑姓近代名人

郑坤清末民初,1885年-1914年,广东梅州,民主革命义士。

郑作民民国,1902年-1940年,湖南新田,国民党将领。

郑廷珍民国,1883年-1937年,河南柘城,追赠陆军中将。

郑少愚民国,1911年-1942年,四川渠县,抗日英雄。

郑振铎现代,1898年-1958年,浙江温州,社会活动家、作家。

郡望

洛阳郡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因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

高密郡又称高密国,西汉汉宣帝时改胶西郡置高密国,其

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辖境包括今山东胶州和潍坊一带。

雍州郡

东汉时期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关中、陇西地区,包括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西北部一带地区。

陇西郡

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

南阳郡

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

荥阳郡

三国时期,曹魏正始三年(242年)将原有的河南郡分出一部分设置荥阳郡,辖地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即郑地区。

荥阳堂:以望立堂。

陇西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高密堂:以望立堂。

雍州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通德堂:史称北海相孔融敬重郑玄,在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称之为“通德门”,因以为堂。

博经堂:西汉朝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某一经,郑玄却力主博通诸经,因以为堂。

安远堂:汉宣帝执政时期,郑吉为侍郎,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后封为安远侯,派他卫戍西边国境,是为西域都护使。

一、(鄭)zhèng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等地均有分布。汉、满、鲜、瑶、京、黎、纳西、哈尼、裕固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周厉王之少子宣王之母弟桓公友之后也,桓公初封於郑,在周之畿内,今华州郑县是也,以国为氏。”此当系出姬姓。

2、又,汉代西南少数民族亦有郑姓,《中文大字典》注引《后汉书·南蛮传》云:“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於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皆生於黑穴。”

3、或为鱼姓所改。《姓氏词典》注云:“唐代鱼注冒姓郑,郑注曾任凤翔节度使。”

4、鲜族之郑姓,历史亦颇悠久。《中国人的姓名·朝鲜族》载:到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今九年春,“改六部之名,乃赐姓。……珍支部为本彼部,姓郑。”又《清通志·氏族略》亦载,高丽族之郑姓,世居得州地方。

5、或为满族姓氏所改,满族之郑佳氏后改单姓郑。见《满族姓氏录》。

6、今裕固族之郑姓,由增斯恩氏所改。增斯恩,或称增柯斯,本户族名,后或取其首音,谐以音近似之汉姓“郑”而为单姓。见《中国人的姓名·裕固族》。汉代有郑众、郑玄;宋代有郑樵;明代有郑和,现代有郑律成,鲜族音乐家。

二、(鄭)

郑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78%,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浙江、福建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郑姓人口22%。

郑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厉王之少子宣王之母弟桓公友之后。桓公初受封于郑,在周之畿内(故城在今陕西华县西北),后徒溱洧之间,今河南新郑是也,战国时为韩所灭,子孙播于陈、宋,以国为氏。

2、金时女真人石抹氏汉姓为郑。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又,清满洲八旗舒穆禄氏、郑佳氏等后均有改姓郑者。今满族姓。

3、清高丽人姓,世居得州。今朝鲜姓。

4、裕固族增斯恩氏之汉姓为郑。

5、台湾土著、京、壮、瑶、彝、白、蒙古、回、黎、东乡、羌、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郑姓名人:

郑弘,汉时南阳太守。郑成功,明时南安人,明末清初收复台湾。

郡望:荥阳。

其他:

日本侵占台湾时期曾用日本姓谷川的台湾土著人,在台湾光复后,奉令废日本姓,重新选汉姓为郑。

姓氏源流

一、(鄭)zhèng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等地均有分布。汉、满、鲜、瑶、京、黎、纳西、哈尼、裕固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周厉王之少子宣王之母弟桓公友之后也,桓公初封於郑,在周之畿内,今华州郑县是也,以国为氏。”此当系出姬姓。

2、又,汉代西南少数民族亦有郑姓,《中文大字典》注引《后汉书·南蛮传》云:“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於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皆生於黑穴。”

3、或为鱼姓所改。《姓氏词典》注云:“唐代鱼注冒姓郑,郑注曾任凤翔节度使。”

4、鲜族之郑姓,历史亦颇悠久。《中国人的姓名·朝鲜族》载:到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今九年春,“改六部之名,乃赐姓。……珍支部为本彼部,姓郑。”又《清通志·氏族略》亦载,高丽族之郑姓,世居得州地方。

5、或为满族姓氏所改,满族之郑佳氏后改单姓郑。见《满族姓氏录》。

6、今裕固族之郑姓,由增斯恩氏所改。增斯恩,或称增柯斯,本户族名,后或取其首音,谐以音近似之汉姓“郑”而为单姓。见《中国人的姓名·裕固族》。汉代有郑众、郑玄;宋代有郑樵;明代有郑和,现代有郑律成,鲜族音乐家。

二、(鄭)

郑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78%,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浙江、福建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郑姓人口22%。

郑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厉王之少子宣王之母弟桓公友之后。桓公初受封于郑,在周之畿内(故城在今陕西华县西北),后徒溱洧之间,今河南新郑是也,战国时为韩所灭,子孙播于陈、宋,以国为氏。

2、金时女真人石抹氏汉姓为郑。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又,清满洲八旗舒穆禄氏、郑佳氏等后均有改姓郑者。今满族姓。

3、清高丽人姓,世居得州。今朝鲜姓。

4、裕固族增斯恩氏之汉姓为郑。

5、台湾土著、京、壮、瑶、彝、白、蒙古、回、黎、东乡、羌、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郑姓名人:

郑弘,汉时南阳太守。郑成功,明时南安人,明末清初收复台湾。

郡望:荥阳。

其他:

日本侵占台湾时期曾用日本姓谷川的台湾土著人,在台湾光复后,奉令废日本姓,重新选汉姓为郑。

堂号

洛阳郡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因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

高密郡又称高密国,西汉汉宣帝时改胶西郡置高密国,其

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辖境包括今山东胶州和潍坊一带。

雍州郡

东汉时期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关中、陇西地区,包括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西北部一带地区。

陇西郡

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

南阳郡

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

荥阳郡

三国时期,曹魏正始三年(242年)将原有的河南郡分出一部分设置荥阳郡,辖地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即郑地区。

荥阳堂:以望立堂。

陇西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高密堂:以望立堂。

雍州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通德堂:史称北海相孔融敬重郑玄,在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称之为“通德门”,因以为堂。

博经堂:西汉朝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某一经,郑玄却力主博通诸经,因以为堂。

安远堂:汉宣帝执政时期,郑吉为侍郎,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后封为安远侯,派他卫戍西边国境,是为西域都护使。

一、(鄭)zhèng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等地均有分布。汉、满、鲜、瑶、京、黎、纳西、哈尼、裕固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周厉王之少子宣王之母弟桓公友之后也,桓公初封於郑,在周之畿内,今华州郑县是也,以国为氏。”此当系出姬姓。

2、又,汉代西南少数民族亦有郑姓,《中文大字典》注引《后汉书·南蛮传》云:“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於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皆生於黑穴。”

3、或为鱼姓所改。《姓氏词典》注云:“唐代鱼注冒姓郑,郑注曾任凤翔节度使。”

4、鲜族之郑姓,历史亦颇悠久。《中国人的姓名·朝鲜族》载:到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今九年春,“改六部之名,乃赐姓。……珍支部为本彼部,姓郑。”又《清通志·氏族略》亦载,高丽族之郑姓,世居得州地方。

5、或为满族姓氏所改,满族之郑佳氏后改单姓郑。见《满族姓氏录》。

6、今裕固族之郑姓,由增斯恩氏所改。增斯恩,或称增柯斯,本户族名,后或取其首音,谐以音近似之汉姓“郑”而为单姓。见《中国人的姓名·裕固族》。汉代有郑众、郑玄;宋代有郑樵;明代有郑和,现代有郑律成,鲜族音乐家。

二、(鄭)

郑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78%,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浙江、福建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郑姓人口22%。

郑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厉王之少子宣王之母弟桓公友之后。桓公初受封于郑,在周之畿内(故城在今陕西华县西北),后徒溱洧之间,今河南新郑是也,战国时为韩所灭,子孙播于陈、宋,以国为氏。

2、金时女真人石抹氏汉姓为郑。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又,清满洲八旗舒穆禄氏、郑佳氏等后均有改姓郑者。今满族姓。

3、清高丽人姓,世居得州。今朝鲜姓。

4、裕固族增斯恩氏之汉姓为郑。

5、台湾土著、京、壮、瑶、彝、白、蒙古、回、黎、东乡、羌、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郑姓名人:

郑弘,汉时南阳太守。郑成功,明时南安人,明末清初收复台湾。

郡望:荥阳。

其他:

日本侵占台湾时期曾用日本姓谷川的台湾土著人,在台湾光复后,奉令废日本姓,重新选汉姓为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