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学习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shèn ]

读音:shèn

拼音:shen

简繁:慎

五笔:NFHW

五行:金

部外:暂无

五笔:NFHW

笔画:13画

吉凶:吉

仓颉:PJBC

结构:左右

郑码:UELO

四角:94081

区位:4187

统一码:614E

异体字:㥲,愼,昚,眘,?,?,?,慎

英汉互译:act with care,be cautious

笔顺:点、点、竖、横、竖、竖、横折、横、横、横、横、撇、点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461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301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340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慎姓主要源自:姬姓、芈姓。

慎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法家创始人禽滑厘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尚友录》上记载:“禽滑厘,字慎子,以字为姓。”

慎姓起源二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白公胜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楚国有慎县,白公之邑,其后人以地为氏,望出天水。”

慎姓起源三

源于肃慎族,出自夏、商时期东北地区古老部族肃慎,属于以民族称谓为氏。肃慎族起源于氏族社会晚期以鸟图腾为标志的氏族部落,即史书上记载的“玄夷”。汉朝以后,不同朝代的史书上所记载的邑娄(东汉、三国时期)、勿吉(北朝时期)、靺鞨(隋、唐时期)、女真(辽、金、宋、元、明时期)等,大都是肃慎族的后裔,至少也是与肃慎族人有密切渊源关联的民族群体,也是今天满族同胞的先民之一。

慎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四十位门阀。依《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楚国有个地方叫慎县,是白公之邑,其后人以地为氏,望出天水。而根据历史文献资料考证,楚时的慎邑,在今安徽颍上县西北。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肃通渭)。

慎姓人数不多,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河北、甘肃、江苏、浙江等省。

慎姓改真姓:南宋大臣慎德秀为避孝宗赵昚名讳,由慎氏改为真氏。据《宋史》载,至南宋时,宋孝宗讳昚,大臣慎德秀为避孝宗赵昚(“慎”的古字)名讳,改慎氏改为真氏,其后代遂相传姓真。

宋天圣年间(1023-1030),曾做过开封知府的慎从吉的孙子慎修随商船渡海至高丽,因有学识,且精医术,被高丽国王封为守司徒左仆射参知政事。其后子孙繁衍,至今34代,7000多户,3.5万余人(朝鲜约2万人)。后有部分慎修后代迁到东北定居,成为慎姓中国朝鲜族。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当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其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地。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敦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shèn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今上海之松江、浙江之余姚、安徽之贵池、湖北之武昌、河南之义马、山东之东平、山西之临汾、陕西之韩城等地均有。汉族、朝鲜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中文大字典》注引《尚友录》云:“慎,天水,徵音。战国禽滑厘字慎子,以字为姓,后去‘心’字以为‘真’。”

2、《姓氏考略》据《九域志》注云:“春秋时楚有慎县,白公之邑(按:疑‘县’字有误;春秋时楚国可能尚未建‘县’,以‘邑’为是)。后人以地为氏。望出天水。”白公名胜,楚太子建之子,慎邑在今安徽颍上县西北。此以邑为氏,系出芈姓。

3、郑樵注引《风俗通》云:“慎到,为韩大夫,著《慎子》三十篇。”其为慎姓,当与芈姓之慎、禽姓之慎不同源。晋代有慎修,东阳太守;宋代有慎东美,明代有慎蒙;又有慎旦,归安人,国子监典籍。

二、

慎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慎姓起源:

1、系自芈姓。春秋时楚有慎县(故城在今安徽颖上西北),楚太子建之子白公胜食采于此邑,后以为氏,见《九域志》。《左传》载,吴伐慎,白公败之,即古慎国也,后以国为氏,见《姓源》。

2、战国时魏禽滑厘。字慎子,以字为姓,见《尚友录》。

慎姓名人:

慎子,春秋时鲁国将军,又楚国太子傅。为同姓同名二人。

郡望:天水。

变化:后去心为真。

历史名人

慎姓古代名人

慎到(公元前390~前315年),赵国人。著名战国时期韩国大夫、法家。曾在齐国的稷下讲学,颇负盛名。研习黄老的道德之术后得到启示,于是有了自己的学说,他主张“抱法处世”“无为而治”,从“弃知去己”出发,著作有《慎子》四十二篇。原来学习道家思想,是从道家中分出来的法家代表人物。齐宣王时他曾长期在稷下讲学,对于法家思想在齐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史记》说他有《十二论》,《汉书。艺文志》的法家类著录了《慎子》四十二篇。后来很多都失传了,《慎子》现存有《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五篇,《群书治要》里有《知忠》、《君臣》两篇,清朝时,钱熙祚合编为七篇,刻入《守山阁丛书》。此外,还有佚文数十条。在先秦的法家代表人物中,慎到、申不害和商鞅分别重视“势”、“术”、“法”,但都是在提倡法治的基础上提出的不同观点。“势”主要指权势,慎到认为,君主如果要实行法治,就必须重视权势,这样才能令行禁止。第一,慎到主张“民一于君,事断于法”,即百姓、百官听从于君主的政令,而君主在做事是必须完全依法行事。而且,立法权也要集中于君主之手,各级的官吏只能严格地遵守法律和执行法律,即“以死守法”。百姓则要接受法令的规定,按法做事,即“以力役法”。慎到认为这样才能实行法治,并取得功效。在君主具体执法的过程中,慎到提倡法治,做到公平执法,反对人治。主张立法要为公,反对立法为私。用他的话说,就是“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他认为法治比人治优越,甚至说不好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好。,第二,他提倡重“势”和“无为而治”。重“势”是为了重视法律,君主只有掌握了权势,才能保证法律的执行。慎到把君主和权势分别比喻为飞龙和云雾,飞龙有了云雾才能飞得高,如果云雾散去,飞龙就是地上的蚯蚓了。如果有了权势,即使像夏桀那样的昏庸残暴,命令也能执行,即“令则行,禁则止”。如果没有权势,即使像尧那样贤德,百姓也不听从命令。所以,慎到反对儒家主张的“德治”,认为那样不可能使法律贯彻执行,会产生很多弊端。在无为而治方面,慎到和申不害主张是相似的,只是论述的角度不同。他认为,如果国君什么事都自己亲自去做,不但会筋疲力尽,还会使大臣旁观,不积极做事,等一旦有了过失,大臣会把责任推到君主身上,君臣矛盾的激化甚至会导致谋反篡位的事出现。

慎夫人汉朝,慎氏,邯郸人,生卒年、家世不详。汉文帝刘恒的宠妾,史称慎夫人,有美色,能歌舞,擅鼓瑟。前177年,秋高气爽,长安郊外的御花园上林苑繁花似锦,触动了汉文帝的游兴,他带着窦皇后、慎夫人乘辇同往上林苑游幸,晚上在上林苑举行盛宴。由于慎夫人是汉文帝的宠妾,在宫中常与皇后平起平坐,上林郎官按照惯例,把慎夫人的座位也安排在与皇后对等的上席。中郎将袁盎见了,令内侍把慎夫人的座位撤至下席,慎夫人大怒,不肯入下席就座。汉文帝也怒气冲天,拉着慎夫人乘辇回宫。这次上林之行,乘兴而来,扫兴而归。袁盎是刚正不阿的直臣,他乘文帝稍息怒气,便进谏说:“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二字乎?”(《史记·袁盎传》)文帝一听“人彘”二字,则心惊胆跳。他把袁盎的话告诉慎夫人,慎夫人也息怒,并赐给袁盎金五十斤。又有一次,文帝偕慎夫人乘辇出宫游幸,在霸陵桥上远眺。文帝指着新丰驿道,对慎夫人说;“此走邯郸道也。”《史记·张释之传》)意思说从这里走去,就可以到慎夫人家乡了。慎夫人动起思乡之情,文帝令慎夫人鼓瑟,文帝引吭高歌凄婉哀恻。文帝未死,就在霸陵桥修起庞大的陵墓,他对群臣说,如果以北山的石为椁,用丝麻加漆汁漆合起来,谁也无法触动到棺柩了。中大夫对文帝说,再牢固的陵墓,也是有隙可乘的,若得民心,虽无石棺,也不必担心百姓破坏了。文帝觉得他讲得有道理,遂拜张释之为廷尉。文帝的生活比较简朴,他穿的是粗糙的丝绸,“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帷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史记·孝文本纪》)。

慎德秀(1178年10月27日—1235年5月28日,字景元,后改景希。福建浦城本姓慎,因避孝宗讳改姓真。生于宋孝宗淳熙五年,卒于未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真德秀是南宋后期与魏了翁齐名的一位著名理学家,也是继朱熹之后的理学正宗传人,他同魏了翁二人在确立理学正统地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宋淳熙五年九月十五日出生于福建浦城一个贫寒之家。自幼聪颖,4岁开始读书,即能一过成诵。德秀从小爱好学习,在学习中勤奋,慎德秀像过人。据其学生刘某在他死后所写的《行状》记载:“入小学夜归,尝置书枕旁”,深夜还在蚊帐中看书,以至蚊帐被蜡烛薰成黑色。当其他儿童玩水游戏之时,德秀就把这些儿童的书取来阅读熟了。慎德秀15岁时丧父,其母亲吴夫人在穷困中操劳家计,供他学习,抚养其成长,使他获得了专心学习的机会。由于他勤奋努力,学业上进步很快,在18岁时便考上了举人,19岁时即来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和魏了翁同榜考中进士,授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市)判官。再试,中博学宏词科,被闽帅萧逵聘为幕僚,协助萧逵办理政务,旋召为太学正,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升为博士官。

慎知礼信安人。著名北宋初期文士。十八岁时被吴越王钱俶任为掌书记。入宋后,历官鸿胪卿、兴元知府,后因母亲年老而辞官,被人称为孝子。他从幼年到老年,一生好学,每读五经,一定要正襟危坐,从不懈怠。

慎东美宋朝,字伯筠;钱塘人。著名狂士、画家。为人狂放而不愿受约束。曾到京城应试,见试院森严,便说:“就这样对待天下的士子吗?”于是,拂袖而去。秋夜,慎东美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对月独饮,意象傲逸,吟啸自若。顾子敦适遇之,亦怀一杯,就其樽对酌。期间,慎东美不问,顾子敦亦不与之语。酒尽各散去。宋嘉祐年间,慎东美由宰相韩琦推荐,入朝做官。慎东美工书,王逢原赠之诗,极称其笔法,有曰:“铁索急缠蛟龙僵。”盖言其老劲也,笔力飘逸,不迎合时俗。苏东坡见其题壁,亦曰:“此有何好,但似篾束枯骨耳!”慎东美闻之,笑曰:“此意逢原已道了。”今惟丹阳有《戴叔伦碑》,是其遗迹。

慎钺宋朝,著名官吏。管理有方,严明但不苛刻,为民做主,得到人民的爱戴。

慎温其宋朝,著名词人。宋朝人改变唐朝人做律诗的习惯,开始做词,句式比律诗自由,又合谱可歌唱,也称为“长短句”。慎慎温其对词学就很有见解。

慎知礼宋朝,慎温其的儿子,著名词诗人。从小受家学家教,以知书识礼,年青有为并以至孝而闻名当时,做了兴元知府。喜作诗,工医术,后官开封知府。

慎从吉宋朝,慎温其的孙子。著名词诗人。爱作诗词,又通医学,做过开封知府。

慎蒙明朝,字山泉,归安人。著名大臣、学者。,明朝嘉靖进士,在朝廷任监察御史。著作有《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

慎小嶷环球雅思名师,主要作品:《十天突破雅思写作》《十天突破雅思口语》。

慎非唐朝,书画家

慎汉公北宋,人物

慎鉞宋朝,大臣

慎旦明朝,大臣

慎弘清朝,画家

郡望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当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其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地。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敦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shèn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今上海之松江、浙江之余姚、安徽之贵池、湖北之武昌、河南之义马、山东之东平、山西之临汾、陕西之韩城等地均有。汉族、朝鲜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中文大字典》注引《尚友录》云:“慎,天水,徵音。战国禽滑厘字慎子,以字为姓,后去‘心’字以为‘真’。”

2、《姓氏考略》据《九域志》注云:“春秋时楚有慎县,白公之邑(按:疑‘县’字有误;春秋时楚国可能尚未建‘县’,以‘邑’为是)。后人以地为氏。望出天水。”白公名胜,楚太子建之子,慎邑在今安徽颍上县西北。此以邑为氏,系出芈姓。

3、郑樵注引《风俗通》云:“慎到,为韩大夫,著《慎子》三十篇。”其为慎姓,当与芈姓之慎、禽姓之慎不同源。晋代有慎修,东阳太守;宋代有慎东美,明代有慎蒙;又有慎旦,归安人,国子监典籍。

二、

慎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慎姓起源:

1、系自芈姓。春秋时楚有慎县(故城在今安徽颖上西北),楚太子建之子白公胜食采于此邑,后以为氏,见《九域志》。《左传》载,吴伐慎,白公败之,即古慎国也,后以国为氏,见《姓源》。

2、战国时魏禽滑厘。字慎子,以字为姓,见《尚友录》。

慎姓名人:

慎子,春秋时鲁国将军,又楚国太子傅。为同姓同名二人。

郡望:天水。

变化:后去心为真。

姓氏源流

一、shèn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今上海之松江、浙江之余姚、安徽之贵池、湖北之武昌、河南之义马、山东之东平、山西之临汾、陕西之韩城等地均有。汉族、朝鲜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中文大字典》注引《尚友录》云:“慎,天水,徵音。战国禽滑厘字慎子,以字为姓,后去‘心’字以为‘真’。”

2、《姓氏考略》据《九域志》注云:“春秋时楚有慎县,白公之邑(按:疑‘县’字有误;春秋时楚国可能尚未建‘县’,以‘邑’为是)。后人以地为氏。望出天水。”白公名胜,楚太子建之子,慎邑在今安徽颍上县西北。此以邑为氏,系出芈姓。

3、郑樵注引《风俗通》云:“慎到,为韩大夫,著《慎子》三十篇。”其为慎姓,当与芈姓之慎、禽姓之慎不同源。晋代有慎修,东阳太守;宋代有慎东美,明代有慎蒙;又有慎旦,归安人,国子监典籍。

二、

慎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慎姓起源:

1、系自芈姓。春秋时楚有慎县(故城在今安徽颖上西北),楚太子建之子白公胜食采于此邑,后以为氏,见《九域志》。《左传》载,吴伐慎,白公败之,即古慎国也,后以国为氏,见《姓源》。

2、战国时魏禽滑厘。字慎子,以字为姓,见《尚友录》。

慎姓名人:

慎子,春秋时鲁国将军,又楚国太子傅。为同姓同名二人。

郡望:天水。

变化:后去心为真。

堂号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当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其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地。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敦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shèn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今上海之松江、浙江之余姚、安徽之贵池、湖北之武昌、河南之义马、山东之东平、山西之临汾、陕西之韩城等地均有。汉族、朝鲜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中文大字典》注引《尚友录》云:“慎,天水,徵音。战国禽滑厘字慎子,以字为姓,后去‘心’字以为‘真’。”

2、《姓氏考略》据《九域志》注云:“春秋时楚有慎县,白公之邑(按:疑‘县’字有误;春秋时楚国可能尚未建‘县’,以‘邑’为是)。后人以地为氏。望出天水。”白公名胜,楚太子建之子,慎邑在今安徽颍上县西北。此以邑为氏,系出芈姓。

3、郑樵注引《风俗通》云:“慎到,为韩大夫,著《慎子》三十篇。”其为慎姓,当与芈姓之慎、禽姓之慎不同源。晋代有慎修,东阳太守;宋代有慎东美,明代有慎蒙;又有慎旦,归安人,国子监典籍。

二、

慎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慎姓起源:

1、系自芈姓。春秋时楚有慎县(故城在今安徽颖上西北),楚太子建之子白公胜食采于此邑,后以为氏,见《九域志》。《左传》载,吴伐慎,白公败之,即古慎国也,后以国为氏,见《姓源》。

2、战国时魏禽滑厘。字慎子,以字为姓,见《尚友录》。

慎姓名人:

慎子,春秋时鲁国将军,又楚国太子傅。为同姓同名二人。

郡望:天水。

变化:后去心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