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ǐ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2 | 2018年 | 2 | 2014年 | 2 |
2013年 | 2 | 2007年 | 2 | 2006年 | 1 |
1995年 | 2 | 1987年 | 1 | 1982年 | 3 |
明朝 | 3 | 元朝 | 3 | 宋朝 | 2 |
北宋 | 4 |
内容来源于:www.k3851.com
李姓主要源自:嬴姓、姬姓。
1、源出嬴姓说。
即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 ),先为理氏,后为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李耳为十一世。
2、李树图腾说。即认为李姓起源于图腾崇拜,以李树为图腾。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并以李树为神树,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入李白家有桃李园,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3、源出姬姓(虎图腾)说。
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
有一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4、源于封赏赐姓与恢复李氏。
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汉晋时期,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内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刘、李等姓;
北魏时期,孝文迁都洛阳后,实行文化上全面汉化政策,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被封为李氏。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实为汉将李陵后裔。
西夏皇室拓跋李氏,唐末时被赐为李氏,名义上是赐姓,实际是恢复李姓,因为西夏皇族拓跋氏为汉将李陵后裔。
唐朝时期,皇室赐予大臣或武将为国姓,先是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从李唐皇族姓李,稍后大食国人李诃末将军、李彦升和波斯人李铉、李珣均被王侯赐姓,再后来沙陀、氐、回纥、契丹、高车、吐蕃以及犹太、安息、高句丽、党项等外来少数族裔因功或者内附,多被封赏为李姓。
宋朝时期,李姓大约有5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后,为宋朝第二大姓。李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1.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四川、河南、山东,这四省李姓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陕西、江西、山西、湖南等地。全国形成了围绕中原地区的新月形李姓聚集地带,这个地带由冀豫鲁、晋陕、川湘赣三大李姓聚集中心组成。
明朝时期,李姓大约有5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5.5%,仅排王、张之后,为明朝第三大姓。宋元明时期,李姓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600年中李姓总人口减少了10%。这与北方地区长期战乱,尤其是元朝的野蛮统治有密切关系。面对战乱和屠杀的受害群体首先是大姓汉族人群,李姓是北方地区的大姓,自然受到最惨重的损失。明朝时期,江西为李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3.3%。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山东三地,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32.7%。其次分布于浙江、江苏、河北、福建、河南等地。宋元明期间,李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除了人口急剧减少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东南的赣苏浙闽、华北的晋冀豫鲁两大块李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李姓的人口已达9200多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38%。从明确至今500年中李姓人口由510万激增到近9200万,近18倍。李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四省,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32%。其次分布于广东、湖南、湖北、云南、安徽五省,约占李姓人口的25%。东北三省的李姓密度也较高,大约占10%。河南为李姓第一大省,大约占李姓总人口的10.3%。全国形成了中原、华北、云川、东北四大块李姓高密度聚居区。
李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李姓在西南、华北是最常见的姓氏。李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云南、四川南部、豫冀鲁晋大部、甘肃中部、吉黑大部,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图面积的18%,大约30%的李姓人口居住于此;陕甘宁蒙大部、川东、重庆、黔湘鄂、桂粤大部、苏皖北部、山东东部、辽宁等地,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6.6%—8.8%,约占了国图面积的36%,大约51%的李姓人口居住于此;赣浙闽台、苏皖大部、桂南、海南、粤东、新疆西北、甘西等地,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2.2%—6.6%,约占了国土面积的21.6%,大约19%的李姓人口居住于此。
陇西郡:战国时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设置,因在陇山之西得名。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一带。
赵郡: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将秦代原有的邯郸改为赵国,治所在邯郸(今河北省中部)。东汉建安年间(公元2世纪末)改为赵郡。相当于河北省中部赵县、邯郸一带地区。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此外还有渤海郡、襄城郡、江夏郡、梓潼郡、范阳郡、南阳郡等。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青莲堂:唐代大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李姓后人为纪念这位大诗人,便以“青莲”作堂号,永示缅怀。
此外还有赵郡堂,平棘堂等。
一、李
李姓分布:分布极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7.9%,为中国第一大姓。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一般不足8%,而在东南诸省中,比例仅在4%左右。
李姓起源:
1、源自嬴姓。帝高阳氏之裔陶为尧大理(掌刑法长官),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商纣王之时,理徵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正逃难至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
2、汉中李氏源出巴西宕渠(故城在今四川渠县东北)氐人,天下大乱,后迁于汉中杨车坂,魏武帝克汉中,李虚率众归顺,拜为将军又迁于略阳北土,复号巴氐,见《晋书》。
3、北魏时改代北叱李氏为李氏,见《魏书·官氏志》。
4、阆州李氏丁零(即高车族)人,源出代北鲜于氏,世为豪族,后乞赐姓李,见《旧唐书》、《金石萃编》。
5、太原李氏,源出回鹘。唐时阿跌部落在贞观时内附,以部为氏,后因功赐姓李氏,遂家于太原,见《新唐书》等。
6、京兆李氏,源自契丹,其先为契丹酋长,见《通鉴》。
7、金城李氏,源自沙陀,其先本号朱邪,出于西突厥人。唐贞观中,沙陀都督朱邪尽忠归顺,赐姓李氏,遂为沙陀贵种,见《旧五代史》等。
8、杨城,妫州李氏,源自奚人,亦为唐所赐姓,见《新唐书》。
9、高平李氏,源自靺鞨人,隋末有突地稽部酋长,率部归,居营州,授金紫光大夫、辽西太守,后徒高平,赐姓李,见《新唐书》。
10、幽州李氏,源自靺鞨人,其先本姓茹茹,唐时茹常居幽州,以战
李姓名人:
李耳,周时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著《道德经》。
郡望:
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襄城、江夏、梓潼、范阳、广汉、梁国、南阳。
其他:
日本侵占台湾时,台湾李姓曾被迫改用玉理、岩理、理光、中里、金里、里见等日本姓,1945年,台湾光复后,均恢复为李姓。
李姓古代名人
李冰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秦国著名水利工程专家。曾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李悝战国初期,法家始祖,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所著《法经》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李牧战国,战国时期赵国人,战国末年著名军事家。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李斯战国,战国时上蔡人,秦朝丞相。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故有“千古一相”之名。
李信战国,战国时代秦国著名将军。
李广西汉,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人,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以勇敢善战,箭法出众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陵字少卿,陇西成纪人,名将李广之孙。著名西汉将领,后战败投降匈奴。
李广利汉朝,汉朝将领。
李通东汉,东汉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贵戚第二位。因功勋卓著,娶光武帝之妹宁平长公主——即大名鼎鼎女中豪杰的刘伯姬。
李傕凉州北地郡人,汉末三国时群雄之一。东汉末年的凉州军阀、权臣,曾挟持汉献帝,专政四年。
李典战国,曹操庙庭元勋第二十一位。曾与张辽合力以步卒八百,大破孙权兵马十万。其人深明大义,崇尚儒雅,有长者之风,为曹操、曹丕重视。
李登魏国,著名三国时期魏国音韵学家。任左校令。著《声类》十卷,以宫、商、角、徵、羽五声区别字音,尚未分立韵部,是最早的一部韵书。
李密西晋,西晋文学家。所著《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
李充东晋,东晋著名的文学家、文论家、目录学家、书法家。
李暠十六国时期西凉政权建立者,陇西成纪人。政治家,文学家。曾著有《述志赋》、《槐树赋》、《大酒容赋》等多篇。
李歆十六国,十六国时期西凉皇帝
李恂陇西成纪人,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子,西凉后主李歆的弟弟,十六国时期西凉君主。
李雄十六国,十六国时期成汉建立者。
李班十六国,字世文,成汉武帝李雄的侄子,李雄之兄李荡第四子,十六国时期成汉国君主。
李期十六国,字世运,成汉武帝李雄第四子,十六国时期成汉皇帝。
李寿十六国,字武考,李特之弟李骧的儿子,十六国时期成汉皇帝,338年―343年在位。
李势十六国,字子仁,成汉昭文帝李寿长子,十六国时期成汉最后一位皇帝,343年―347年在位。
李宝北魏,北魏镇北将军,字怀素,小字衍孙,陇西狄道人,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子李翻的儿子。
李虎西魏,西魏府兵八位柱国大将军之一,戎马倥偬,功勋卓著,嫡孙唐高祖李渊。
李弼西魏,西魏府兵八位柱国大将军之一,冲锋陷阵,所向无敌,曾孙瓦岗山李密。
李贤北周,北周骠骑大将军、河西郡公,与弟李穆、子李崇,俱是一代名将。至隋朝时,其子孙出将入相,誉满天下。
李冲北魏,陇西成纪人,北魏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李安世北魏,赵郡人,政治家,上疏建议实行均田制。
李诡祖魏孝文帝时任曲梁县令,清廉爱民,去世后立祠祭祀。在汉族民间称增福相公,文财神,增福财神,福善平施公
李密隋唐,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李密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贵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乱时,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率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
李子通隋唐,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615年称帝。
李春隋代,中国桥梁专家。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
李渊唐朝,唐高祖,字叔德,祖籍陇西成纪,唐朝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李渊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国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世代显贵。李渊的祖父李虎,在西魏时官至太尉,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渊的父亲李昞,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李渊七岁袭封唐国公。
李世民唐朝,公元599年~649年,唐太宗、天可汗,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李治唐朝,628年—683年,唐高宗,字为善,中国唐朝第三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
李隆基唐朝,685年-765年,唐玄宗,大唐皇帝,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玄宗在位前期,用人有方,开创了历史以来最鼎盛时期“开元盛世”。
李靖隋末唐初,公元571年~649年7月2日,字药师,汉族,雍州三原人。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李豫唐朝,唐代宗,初名李俶,唐肃宗长子,唐朝第八位皇帝。收复两京,荡平余孽。代宗之朝,馀孽犹在,平乱守成,盖亦中材之主也。”
李适唐朝,唐德宗,唐朝第九位皇帝,唐代宗长子,在位26年,享寿64岁。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在位前期,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颇有一番中兴气象。
李纯唐朝,778年~820年,唐宪宗,宪宗在位期间,勤勉政务,着手削藩,开创了唐朝的中兴气象,史称“元和中兴”,是唐朝后期最杰出的皇帝。
李炎唐朝,唐武宗,本名李瀍,后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唐文宗弟。武宗时期,对内打击藩镇和佛教,对外击败回鹘,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一度出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
李忱唐朝,810年~859年,唐宣宗,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唐宣宗在晚唐的皇帝中也是得到较高声誉的一位,《资治通鉴》载:“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李孝恭唐朝,唐初宗室名将,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二,为唐开国元勋。
李道宗唐朝,字承范,陇西成纪,唐朝初期重要将领,一生参与破刘武周,破王世充,灭东突厥、吐谷浑,征高句丽等诸多战役,为唐王朝的统一和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
李泌唐朝,唐朝中期杰出的政治家,谋略家,官至宰相。
李适之唐朝,李唐宗室、大臣。玄宗朝宰相。唐太宗李世民曾孙。
李晟唐朝,中唐著名将领,字良器。洮州临潭人。勇烈有才,善骑射,平朱沘之乱。
李愬唐朝,中唐著名将领,雪夜入蔡州,平吴元济之乱。
李吉甫唐朝,赵郡赞皇人,唐朝宰相,地理学家。
李德裕唐朝,在唐文宗和唐武宗两度为相。赵郡赞皇人。李吉甫之子,中唐宰相。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代表作有《会昌一品集》、《左岸书城》、《次柳氏旧闻》等。
李淳风唐朝,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家学者,岐州雍人。李淳风和袁天罡所著的《推背图》以其预言的准确而著称于世。
李白唐朝,祖籍陇西成纪,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人称“诗仙”。
李龟年唐朝,别名乐圣,唐时乐工,开元初年的著名乐工,常在贵族豪门歌唱。
李克用唐朝,唐末将领,生前被封晋王,其子李存勖建后唐时,追尊为后唐太祖。
李存勖后唐,建立后唐,为唐庄宗。
李嗣源后唐,后唐皇帝
李昪南唐,建立南唐,为南唐烈祖,又称李先主。
李煜南唐,南唐皇帝,又称李后主,被誉为“千古词帝”。
李处耘五代末年至北宋初年,著名将领。与子李继隆并称“雄将、能臣,”于当时,次女明德皇后亦为贤后之垂范。
李继隆宋朝,大宋名将。大宋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位列第八,宋太宗皇后明德皇后之兄,一生战功显赫以千余马步大破契丹骑兵数万而流芳于后世。
李沆宋朝,北宋“圣相”,大宋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位列第五。
李谷五代,五代大臣,传见《宋史·李谷传》。
李纲北宋,北宋名相。
李清照南宋,南宋女词人。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李冶1192~1279,金元四大数学家之一。
李杲1180年-1251年,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
李俊民金代,文学家,有《庄靖集》十卷。
李元昊西夏,西夏开国皇帝,李陵之后裔。
李仁孝西夏,西夏最有作为的皇帝,仁宗时是西夏的鼎盛时期
李文忠明朝,明朝开国名将,开国功臣位列第三。
李善长明朝,明朝开国丞相。
李春芳1510年1月14日—1584年4月18日,有“青词宰相”、“状元宰相”之称。
李如松明朝,明朝名将,共父辈子辈祖孙三代满门忠烈,与父李成梁同为朝廷倚重的北方屏障,父子二人威名远胜戚继光。
李定国明末,明末伟大的民族英雄,军事家,忠心扶持南明抗清二十余年,战功彪炳,封晋王。
李时珍明代,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人,汉族,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
李自成明末,党项族首领李继迁的后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大顺开国皇帝,曾短暂统一北方。
李光地清朝,福建人,清朝著名的清官、理学名臣,也是有争议却又深得康熙帝信任的人物。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李鸿章清朝,政治家、外交家。
陇西郡:战国时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设置,因在陇山之西得名。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一带。
赵郡: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将秦代原有的邯郸改为赵国,治所在邯郸(今河北省中部)。东汉建安年间(公元2世纪末)改为赵郡。相当于河北省中部赵县、邯郸一带地区。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此外还有渤海郡、襄城郡、江夏郡、梓潼郡、范阳郡、南阳郡等。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青莲堂:唐代大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李姓后人为纪念这位大诗人,便以“青莲”作堂号,永示缅怀。
此外还有赵郡堂,平棘堂等。
一、李
李姓分布:分布极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7.9%,为中国第一大姓。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一般不足8%,而在东南诸省中,比例仅在4%左右。
李姓起源:
1、源自嬴姓。帝高阳氏之裔陶为尧大理(掌刑法长官),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商纣王之时,理徵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正逃难至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
2、汉中李氏源出巴西宕渠(故城在今四川渠县东北)氐人,天下大乱,后迁于汉中杨车坂,魏武帝克汉中,李虚率众归顺,拜为将军又迁于略阳北土,复号巴氐,见《晋书》。
3、北魏时改代北叱李氏为李氏,见《魏书·官氏志》。
4、阆州李氏丁零(即高车族)人,源出代北鲜于氏,世为豪族,后乞赐姓李,见《旧唐书》、《金石萃编》。
5、太原李氏,源出回鹘。唐时阿跌部落在贞观时内附,以部为氏,后因功赐姓李氏,遂家于太原,见《新唐书》等。
6、京兆李氏,源自契丹,其先为契丹酋长,见《通鉴》。
7、金城李氏,源自沙陀,其先本号朱邪,出于西突厥人。唐贞观中,沙陀都督朱邪尽忠归顺,赐姓李氏,遂为沙陀贵种,见《旧五代史》等。
8、杨城,妫州李氏,源自奚人,亦为唐所赐姓,见《新唐书》。
9、高平李氏,源自靺鞨人,隋末有突地稽部酋长,率部归,居营州,授金紫光大夫、辽西太守,后徒高平,赐姓李,见《新唐书》。
10、幽州李氏,源自靺鞨人,其先本姓茹茹,唐时茹常居幽州,以战
李姓名人:
李耳,周时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著《道德经》。
郡望:
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襄城、江夏、梓潼、范阳、广汉、梁国、南阳。
其他:
日本侵占台湾时,台湾李姓曾被迫改用玉理、岩理、理光、中里、金里、里见等日本姓,1945年,台湾光复后,均恢复为李姓。
一、李
李姓分布:分布极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7.9%,为中国第一大姓。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一般不足8%,而在东南诸省中,比例仅在4%左右。
李姓起源:
1、源自嬴姓。帝高阳氏之裔陶为尧大理(掌刑法长官),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商纣王之时,理徵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正逃难至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
2、汉中李氏源出巴西宕渠(故城在今四川渠县东北)氐人,天下大乱,后迁于汉中杨车坂,魏武帝克汉中,李虚率众归顺,拜为将军又迁于略阳北土,复号巴氐,见《晋书》。
3、北魏时改代北叱李氏为李氏,见《魏书·官氏志》。
4、阆州李氏丁零(即高车族)人,源出代北鲜于氏,世为豪族,后乞赐姓李,见《旧唐书》、《金石萃编》。
5、太原李氏,源出回鹘。唐时阿跌部落在贞观时内附,以部为氏,后因功赐姓李氏,遂家于太原,见《新唐书》等。
6、京兆李氏,源自契丹,其先为契丹酋长,见《通鉴》。
7、金城李氏,源自沙陀,其先本号朱邪,出于西突厥人。唐贞观中,沙陀都督朱邪尽忠归顺,赐姓李氏,遂为沙陀贵种,见《旧五代史》等。
8、杨城,妫州李氏,源自奚人,亦为唐所赐姓,见《新唐书》。
9、高平李氏,源自靺鞨人,隋末有突地稽部酋长,率部归,居营州,授金紫光大夫、辽西太守,后徒高平,赐姓李,见《新唐书》。
10、幽州李氏,源自靺鞨人,其先本姓茹茹,唐时茹常居幽州,以战
李姓名人:
李耳,周时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著《道德经》。
郡望:
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襄城、江夏、梓潼、范阳、广汉、梁国、南阳。
其他:
日本侵占台湾时,台湾李姓曾被迫改用玉理、岩理、理光、中里、金里、里见等日本姓,1945年,台湾光复后,均恢复为李姓。
陇西郡:战国时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设置,因在陇山之西得名。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一带。
赵郡: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将秦代原有的邯郸改为赵国,治所在邯郸(今河北省中部)。东汉建安年间(公元2世纪末)改为赵郡。相当于河北省中部赵县、邯郸一带地区。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此外还有渤海郡、襄城郡、江夏郡、梓潼郡、范阳郡、南阳郡等。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青莲堂:唐代大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李姓后人为纪念这位大诗人,便以“青莲”作堂号,永示缅怀。
此外还有赵郡堂,平棘堂等。
一、李
李姓分布:分布极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7.9%,为中国第一大姓。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一般不足8%,而在东南诸省中,比例仅在4%左右。
李姓起源:
1、源自嬴姓。帝高阳氏之裔陶为尧大理(掌刑法长官),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商纣王之时,理徵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正逃难至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
2、汉中李氏源出巴西宕渠(故城在今四川渠县东北)氐人,天下大乱,后迁于汉中杨车坂,魏武帝克汉中,李虚率众归顺,拜为将军又迁于略阳北土,复号巴氐,见《晋书》。
3、北魏时改代北叱李氏为李氏,见《魏书·官氏志》。
4、阆州李氏丁零(即高车族)人,源出代北鲜于氏,世为豪族,后乞赐姓李,见《旧唐书》、《金石萃编》。
5、太原李氏,源出回鹘。唐时阿跌部落在贞观时内附,以部为氏,后因功赐姓李氏,遂家于太原,见《新唐书》等。
6、京兆李氏,源自契丹,其先为契丹酋长,见《通鉴》。
7、金城李氏,源自沙陀,其先本号朱邪,出于西突厥人。唐贞观中,沙陀都督朱邪尽忠归顺,赐姓李氏,遂为沙陀贵种,见《旧五代史》等。
8、杨城,妫州李氏,源自奚人,亦为唐所赐姓,见《新唐书》。
9、高平李氏,源自靺鞨人,隋末有突地稽部酋长,率部归,居营州,授金紫光大夫、辽西太守,后徒高平,赐姓李,见《新唐书》。
10、幽州李氏,源自靺鞨人,其先本姓茹茹,唐时茹常居幽州,以战
李姓名人:
李耳,周时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著《道德经》。
郡望:
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襄城、江夏、梓潼、范阳、广汉、梁国、南阳。
其他:
日本侵占台湾时,台湾李姓曾被迫改用玉理、岩理、理光、中里、金里、里见等日本姓,1945年,台湾光复后,均恢复为李姓。
其他姓氏
[ 李 ]字的同音字 - [ li ]
[ 李 ]的同部首字 - [ 木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