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学习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hán ]

读音:hán

拼音:han

简繁:韓

五笔:FJFH

五行:水

部外:暂无

五笔:FJFH

笔画:12画

吉凶:吉

仓颉:JJQS

结构:左右

郑码:EDBY

四角:45427

区位:2611

统一码:97E9

异体字:韓,㙔,?,?

英汉互译:fence,surname,Korea

笔顺:横、竖、竖、横折、横、横、横、竖、横、横、横折钩、竖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282018年282014年28
2013年292007年272006年26
1995年261987年251982年42
明朝29元朝34宋朝23
北宋15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韩姓主要源自:姬姓。

1、源自姬姓,

黄帝第二十九代韩侯:霜字辈。黄帝第四十三代韩献子厥:氏族典第十一卷。韩侯至平王时失国,其裔韩厥事晋复封韩原,凡二十四世,而灭于秦后有,韩氏、何氏、横氏、侠人、罂氏、言氏、贾氏、褐氏、李氏、吕氏、韩侯氏、无忌氏、公族氏、韩褐氏、韩藉氏、韩婴氏、韩信氏【见姓纂。】信都氏。韩厥氏之元系康,釆于赵,蔺为蔺氏,哀侯少子婼,采于平,为平氏、婼氏、张氏、灌氏;信之派又有,韩余氏。颍川成为韩姓的第一个郡望。

2、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韩姓渊源

①鲜卑族改韩姓: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为韩。

②满族改韩姓:满族哈勒塔喇氏,满语为Haltala Hala,世居吉林乌拉,后多冠汉姓为韩氏;翰颜氏,满语为Hanyan Hala,世居赫林台、嫩河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韩氏;赫济哩氏,满语为Hegiri Hala,世居辉发,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③锡伯族改韩姓:锡伯族哈斯胡里氏,亦称哈斯呼哩氏、哈呼拉氏,世居伯都讷,清中叶后,改为汉姓韩氏;韩吉利氏,世居伯都讷,清中叶后多冠汉姓为韩氏;韩亚喇氏,世居伯都讷,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④朝鲜族改韩姓:满清建国后,世居义州(今朝鲜新义州)、开城府(今朝鲜开城)的朝鲜族人,皆冠汉姓为韩氏。

⑤鄂伦春族改韩姓:鄂伦春族卡格依尔氏,亦称卡日基尔氏,世居雅鲁河流域(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韩;哈尔卡拉氏,满语为Harkala Hala,世居雅鲁河(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所冠汉字姓韩。

宋朝时期,韩姓大约有64万人,约占中国总人口0.78%,排在第二十五位。韩姓第一大省是河南,约占韩姓总人口的25.6%。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陕西,这三省韩姓大约占韩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山东、江西、四川、安徽四省,又集中了24%的韩姓人口。形成了以豫冀鲁皖、陕川为中心的两大块韩姓聚集地。而湖南和两广地区是当时韩姓人口稀少的地区。

明朝时期,韩姓大约有62万人,约占中国总人口0.67%,排在第二十九位。山西和山东一跃并列为韩姓第一大省,约占韩姓总人口的31%。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山东、陕西、河北、甘肃、浙江,这六省约占韩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江苏、广东两省,又集中了14%的韩姓人口。宋元明600年里,中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韩姓人口增长比率为负值,人口在减少。韩姓是北方地区姓氏,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到惨重的损失。期间人口主要向西北、东部和南方地区迁移。重新形成了晋冀鲁、陕甘、浙苏三大块韩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韩姓人口近884万,为中国第二十六位大姓,大约占韩姓总人口的0.68%。河南为韩姓第一大省,约占韩姓总人口的14%。在中国的分布,在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大约占韩姓总人口的35.6%,其次分布江苏、辽宁、安徽、山西、黑龙江、陕西,这六省又集中了32%的韩姓人口。形成了以山东中部为中心,向东南、东北、西北以及东方辐射,长江以南的省份少韩姓的状况。从明朝以来的近600年间,韩姓人口流动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有强劲的回迁,这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同时,黄河以北的韩姓人群出现向东北地区移民的倾向。韩姓在人群中分布以长江为界,分高频率北方区、低比率南方和西部区。在晋冀鲁豫、京津、内蒙古中部和东部、辽吉黑、陕宁北部、皖苏北部,韩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88%以上,有的达到1.6%以上,这部分覆盖面积大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7.8%,居住了大约66.5%的韩姓人群。在陕宁南部、甘宁大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北部、皖苏南部、上海、湖北、重庆、四川北部、浙赣北端、湘黔北部、海南,韩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4%-o.88%,其覆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1%,居住了大约20%的韩姓人群。

颖川郡:秦王政时置郡,治所在阳翟。

南阳郡: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置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市。

昌黎郡:后魏永兴中时置郡,以昌黎(今辽宁省辽东义县)为中心,在辽河以西。

泣杖堂:出自汉朝韩伯愈孝母事典。

昌黎堂: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河北昌黎人。

昼锦堂:宋代三朝宰相韩琦回乡任相州知州时,在州署后院修建的一座堂舍,名“昼锦堂”。其后裔以“昼锦堂”为堂号。

一、(韓)hán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上海,河北之景县、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湖南之芷江,江西之崇仁、峡江,云南之陇川、泸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藏、鲜、侗、傣、水、苗、土家、布依、仡佬、柯尔克孜、锡伯、撒拉、保安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韩氏宜出于昌意之子韩流(按:黄帝孙),故尧时有仙人韩终。”

2、郑樵注云:“姬姓之别族。出晋穆侯之少子曲沃成师,是为桓叔。生万,是为武子。食采韩原;一云成王封叔虞于唐,赐毕万韩原之地。其地今同州韩城县南十八里故城是。武子生厥,是为献子。晋景公之时,作六卿,献子在一卿之位。从其始封,遂为韩氏,世为晋卿。”韩原在今陕西之韩城县南。此以邑为氏,系出姬姓。

3、《姓氏考略》注引《左传·疏》云:“韩为秦灭,复以国为氏。”此则以国为氏,亦系出姬姓。

4、又引韦昭《国语·注》云:“宣王命韩侯为侯伯,后为晋所灭。”是周宣王之时韩已封人,为侯爵,且为诸侯之长。其后或以国为氏,其地当在今河北固安县东南。此韩之所出,既不同于韩原(按:地在今山西芮城县境;或云在荣城、万荣之间)之封——以邑为氏;又不同于战国之韩,其地在今陕西韩城县南——以国为氏。虽可能亦为姬姓,终究支属不同。

5、又据《魏书·官氏志》注云:“后魏出大汗氏改为韩氏。”望出南阳、颍川。

6、或为蒙古族姓氏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总论·赐姓》载:“明赐元人姓名,实哈塔曰韩以谦。”又,为蒙古族喀尔喀氏所改。本部落名,遂以为姓。或取其首音谐其近似音“韩”而为单姓。

7、清代高丽族亦有韩姓,散处易州、开城府等地方。

8、或为清代满族姓罕扎氏所改。见《满族姓氏录》。

9、或由锡伯族哈斯胡里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以近似音之“韩”而为单姓。

10、为撒拉族著姓,素有“十个撒拉九个韩”之说。其源有二:其一,由“王(君主)”之音译“汗”谐“韩”而得。元亡明兴,撒拉族首领神宝归附明朝,封为土司,更名韩宝,韩姓成了撒拉族的根子姓。《元史》卷九:本朝自世公至今土司成璋仅四人耳,其得姓之由,询之成璋云:“番俗称其主皆为‘汉’,转为平音则为‘韩’。考唐回纥、吐蕃皆称可汗,合而言之,则有韩音。故撒喇(拉)族土司亦韩姓,理或然也。”其二:或为王姓所改,此则以汉意“王”转为音译“韩”(汗)。清初名将王进宝,原系甘肃靖远人,长子出继舅氏,改以外家姓韩,名玉山(起功)。

二、(韓)

韩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68%,为中国人口最多的50个姓之一。

韩姓起源:

1、相传黄帝之子有昌意,昌意之子有韩流,见《姓氏寻源》。此当为韩姓之始。

2、系自姬姓。春秋时唐叔虞曲沃桓叔之子万,即武子,事晋献公,封于韩原(故城在今山西河津东北),因以为氏。一说,周宣王命韩侯为韩伯,后为晋所灭,以为邑,以赐桓叔之子万,因氏,见韦昭《国语注》。

3、汉武帝时有荻直侯韩陶,系朝鲜人。清高丽人姓,凡二派,出易州、安法等地。今朝鲜族姓。

4、北魏时改出大汗氏(即步大汗氏)为韩氏。

5、西夏人姓。

6、明时甘肃临夏地区土司韩姓,系“可汗”一名之省称。

7、明时赐元人实哈塔姓韩名以谦。

8、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中后所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罕扎氏后改为韩氏。

9、清甘肃循化厅土司韩氏,撒拉尔回人,即今撒拉族。今撒拉族姓。

10、锡伯族哈斯胡里氏、韩吉利氏、韩亚喇氏等均汉姓为韩。

11、唐宪宗时飞龙卫士韩志和,倭国(即日本)人,见《太平广记》。

12、鄂伦春族卡那格依尔氏汉姓为韩。

13、彝族安韩氏汉姓为韩。

14、黑龙江富裕柯尔克孜族嘎普韩部落汉姓为韩。

15、保安、回、土家、达斡尔、

韩姓名人:

韩服,周时人。韩信,汉时淮阴人,高祖定天下,信功居多,与萧何、张良称三杰,封淮阴侯。

郡望:颍川。

变化:亦作〔榦〕。

历史名人

韩姓古代名人

韩非约前280-前233年,河南禹州,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韩王信?-前196年,韩国(今山西、河南一带),汉初将领,韩国太尉汉初将领,韩国太尉

韩信前231年-前196年,淮阴,汉初三杰、军事家,封淮阴侯。

韩延年?-前99年,郏城(今河南郏县),汉朝成安侯

韩安国?-前127年,梁成安(今河南汝州),汉朝宰相,一代名臣

韩当?-226年,辽西郡令支县(今河北迁安),东吴名将

韩雄河南东垣,北周将领

韩擒虎538年-592年,大隋上柱国

韩愈768年-824年,河阳(今河南孟州),唐朝文学家

韩瑗606年-659年,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唐朝宰相

韩休672年-739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担任宰相,犯言直谏

韩滉723年-787年,长安(今陕西西安),唐代画家,宰相

韩偓约842年-约923年,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诗人,著有《玉山樵人集》

韩令坤北宋,923年-968年,磁州武安(今河北武安),北宋开国名将

韩延徽882年-959年,幽州安次(今河北安次),辽朝宰相

韩崇训955年-1010年,磁州武安(今河北武安),检校太傅

韩琦1008年-1075年,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三朝宰相

韩彦直尚书,宋朝名臣,绥德(今陕西绥德)

韩世忠1089年-1151年,延州(今陕西绥德),韩家军统领,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韩侂胄1152年-1207年,安阳(今河南安阳),追封岳飞、开禧北伐

韩山童?-1351年,栾城(今河北栾城),元末红巾军领袖

韩林儿?-1366年,栾城(今河北栾城),元末红巾军领袖

韩爌1564年-1644年,山西永济,大明内阁首辅

韩文1441年-1526年,洪洞(山西洪洞),太子太傅,尚书

韩姓近代名人

韩锦云1806年-1874年,海南省文昌县,云南粮储道

韩复榘1891年-1938年,直隶霸州(今河北霸州),民国山东省政府主席

郡望

颖川郡:秦王政时置郡,治所在阳翟。

南阳郡: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置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市。

昌黎郡:后魏永兴中时置郡,以昌黎(今辽宁省辽东义县)为中心,在辽河以西。

泣杖堂:出自汉朝韩伯愈孝母事典。

昌黎堂: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河北昌黎人。

昼锦堂:宋代三朝宰相韩琦回乡任相州知州时,在州署后院修建的一座堂舍,名“昼锦堂”。其后裔以“昼锦堂”为堂号。

一、(韓)hán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上海,河北之景县、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湖南之芷江,江西之崇仁、峡江,云南之陇川、泸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藏、鲜、侗、傣、水、苗、土家、布依、仡佬、柯尔克孜、锡伯、撒拉、保安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韩氏宜出于昌意之子韩流(按:黄帝孙),故尧时有仙人韩终。”

2、郑樵注云:“姬姓之别族。出晋穆侯之少子曲沃成师,是为桓叔。生万,是为武子。食采韩原;一云成王封叔虞于唐,赐毕万韩原之地。其地今同州韩城县南十八里故城是。武子生厥,是为献子。晋景公之时,作六卿,献子在一卿之位。从其始封,遂为韩氏,世为晋卿。”韩原在今陕西之韩城县南。此以邑为氏,系出姬姓。

3、《姓氏考略》注引《左传·疏》云:“韩为秦灭,复以国为氏。”此则以国为氏,亦系出姬姓。

4、又引韦昭《国语·注》云:“宣王命韩侯为侯伯,后为晋所灭。”是周宣王之时韩已封人,为侯爵,且为诸侯之长。其后或以国为氏,其地当在今河北固安县东南。此韩之所出,既不同于韩原(按:地在今山西芮城县境;或云在荣城、万荣之间)之封——以邑为氏;又不同于战国之韩,其地在今陕西韩城县南——以国为氏。虽可能亦为姬姓,终究支属不同。

5、又据《魏书·官氏志》注云:“后魏出大汗氏改为韩氏。”望出南阳、颍川。

6、或为蒙古族姓氏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总论·赐姓》载:“明赐元人姓名,实哈塔曰韩以谦。”又,为蒙古族喀尔喀氏所改。本部落名,遂以为姓。或取其首音谐其近似音“韩”而为单姓。

7、清代高丽族亦有韩姓,散处易州、开城府等地方。

8、或为清代满族姓罕扎氏所改。见《满族姓氏录》。

9、或由锡伯族哈斯胡里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以近似音之“韩”而为单姓。

10、为撒拉族著姓,素有“十个撒拉九个韩”之说。其源有二:其一,由“王(君主)”之音译“汗”谐“韩”而得。元亡明兴,撒拉族首领神宝归附明朝,封为土司,更名韩宝,韩姓成了撒拉族的根子姓。《元史》卷九:本朝自世公至今土司成璋仅四人耳,其得姓之由,询之成璋云:“番俗称其主皆为‘汉’,转为平音则为‘韩’。考唐回纥、吐蕃皆称可汗,合而言之,则有韩音。故撒喇(拉)族土司亦韩姓,理或然也。”其二:或为王姓所改,此则以汉意“王”转为音译“韩”(汗)。清初名将王进宝,原系甘肃靖远人,长子出继舅氏,改以外家姓韩,名玉山(起功)。

二、(韓)

韩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68%,为中国人口最多的50个姓之一。

韩姓起源:

1、相传黄帝之子有昌意,昌意之子有韩流,见《姓氏寻源》。此当为韩姓之始。

2、系自姬姓。春秋时唐叔虞曲沃桓叔之子万,即武子,事晋献公,封于韩原(故城在今山西河津东北),因以为氏。一说,周宣王命韩侯为韩伯,后为晋所灭,以为邑,以赐桓叔之子万,因氏,见韦昭《国语注》。

3、汉武帝时有荻直侯韩陶,系朝鲜人。清高丽人姓,凡二派,出易州、安法等地。今朝鲜族姓。

4、北魏时改出大汗氏(即步大汗氏)为韩氏。

5、西夏人姓。

6、明时甘肃临夏地区土司韩姓,系“可汗”一名之省称。

7、明时赐元人实哈塔姓韩名以谦。

8、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中后所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罕扎氏后改为韩氏。

9、清甘肃循化厅土司韩氏,撒拉尔回人,即今撒拉族。今撒拉族姓。

10、锡伯族哈斯胡里氏、韩吉利氏、韩亚喇氏等均汉姓为韩。

11、唐宪宗时飞龙卫士韩志和,倭国(即日本)人,见《太平广记》。

12、鄂伦春族卡那格依尔氏汉姓为韩。

13、彝族安韩氏汉姓为韩。

14、黑龙江富裕柯尔克孜族嘎普韩部落汉姓为韩。

15、保安、回、土家、达斡尔、

韩姓名人:

韩服,周时人。韩信,汉时淮阴人,高祖定天下,信功居多,与萧何、张良称三杰,封淮阴侯。

郡望:颍川。

变化:亦作〔榦〕。

姓氏源流

一、(韓)hán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上海,河北之景县、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湖南之芷江,江西之崇仁、峡江,云南之陇川、泸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藏、鲜、侗、傣、水、苗、土家、布依、仡佬、柯尔克孜、锡伯、撒拉、保安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韩氏宜出于昌意之子韩流(按:黄帝孙),故尧时有仙人韩终。”

2、郑樵注云:“姬姓之别族。出晋穆侯之少子曲沃成师,是为桓叔。生万,是为武子。食采韩原;一云成王封叔虞于唐,赐毕万韩原之地。其地今同州韩城县南十八里故城是。武子生厥,是为献子。晋景公之时,作六卿,献子在一卿之位。从其始封,遂为韩氏,世为晋卿。”韩原在今陕西之韩城县南。此以邑为氏,系出姬姓。

3、《姓氏考略》注引《左传·疏》云:“韩为秦灭,复以国为氏。”此则以国为氏,亦系出姬姓。

4、又引韦昭《国语·注》云:“宣王命韩侯为侯伯,后为晋所灭。”是周宣王之时韩已封人,为侯爵,且为诸侯之长。其后或以国为氏,其地当在今河北固安县东南。此韩之所出,既不同于韩原(按:地在今山西芮城县境;或云在荣城、万荣之间)之封——以邑为氏;又不同于战国之韩,其地在今陕西韩城县南——以国为氏。虽可能亦为姬姓,终究支属不同。

5、又据《魏书·官氏志》注云:“后魏出大汗氏改为韩氏。”望出南阳、颍川。

6、或为蒙古族姓氏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总论·赐姓》载:“明赐元人姓名,实哈塔曰韩以谦。”又,为蒙古族喀尔喀氏所改。本部落名,遂以为姓。或取其首音谐其近似音“韩”而为单姓。

7、清代高丽族亦有韩姓,散处易州、开城府等地方。

8、或为清代满族姓罕扎氏所改。见《满族姓氏录》。

9、或由锡伯族哈斯胡里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以近似音之“韩”而为单姓。

10、为撒拉族著姓,素有“十个撒拉九个韩”之说。其源有二:其一,由“王(君主)”之音译“汗”谐“韩”而得。元亡明兴,撒拉族首领神宝归附明朝,封为土司,更名韩宝,韩姓成了撒拉族的根子姓。《元史》卷九:本朝自世公至今土司成璋仅四人耳,其得姓之由,询之成璋云:“番俗称其主皆为‘汉’,转为平音则为‘韩’。考唐回纥、吐蕃皆称可汗,合而言之,则有韩音。故撒喇(拉)族土司亦韩姓,理或然也。”其二:或为王姓所改,此则以汉意“王”转为音译“韩”(汗)。清初名将王进宝,原系甘肃靖远人,长子出继舅氏,改以外家姓韩,名玉山(起功)。

二、(韓)

韩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68%,为中国人口最多的50个姓之一。

韩姓起源:

1、相传黄帝之子有昌意,昌意之子有韩流,见《姓氏寻源》。此当为韩姓之始。

2、系自姬姓。春秋时唐叔虞曲沃桓叔之子万,即武子,事晋献公,封于韩原(故城在今山西河津东北),因以为氏。一说,周宣王命韩侯为韩伯,后为晋所灭,以为邑,以赐桓叔之子万,因氏,见韦昭《国语注》。

3、汉武帝时有荻直侯韩陶,系朝鲜人。清高丽人姓,凡二派,出易州、安法等地。今朝鲜族姓。

4、北魏时改出大汗氏(即步大汗氏)为韩氏。

5、西夏人姓。

6、明时甘肃临夏地区土司韩姓,系“可汗”一名之省称。

7、明时赐元人实哈塔姓韩名以谦。

8、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中后所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罕扎氏后改为韩氏。

9、清甘肃循化厅土司韩氏,撒拉尔回人,即今撒拉族。今撒拉族姓。

10、锡伯族哈斯胡里氏、韩吉利氏、韩亚喇氏等均汉姓为韩。

11、唐宪宗时飞龙卫士韩志和,倭国(即日本)人,见《太平广记》。

12、鄂伦春族卡那格依尔氏汉姓为韩。

13、彝族安韩氏汉姓为韩。

14、黑龙江富裕柯尔克孜族嘎普韩部落汉姓为韩。

15、保安、回、土家、达斡尔、

韩姓名人:

韩服,周时人。韩信,汉时淮阴人,高祖定天下,信功居多,与萧何、张良称三杰,封淮阴侯。

郡望:颍川。

变化:亦作〔榦〕。

堂号

颖川郡:秦王政时置郡,治所在阳翟。

南阳郡: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置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市。

昌黎郡:后魏永兴中时置郡,以昌黎(今辽宁省辽东义县)为中心,在辽河以西。

泣杖堂:出自汉朝韩伯愈孝母事典。

昌黎堂: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河北昌黎人。

昼锦堂:宋代三朝宰相韩琦回乡任相州知州时,在州署后院修建的一座堂舍,名“昼锦堂”。其后裔以“昼锦堂”为堂号。

一、(韓)hán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上海,河北之景县、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湖南之芷江,江西之崇仁、峡江,云南之陇川、泸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藏、鲜、侗、傣、水、苗、土家、布依、仡佬、柯尔克孜、锡伯、撒拉、保安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韩氏宜出于昌意之子韩流(按:黄帝孙),故尧时有仙人韩终。”

2、郑樵注云:“姬姓之别族。出晋穆侯之少子曲沃成师,是为桓叔。生万,是为武子。食采韩原;一云成王封叔虞于唐,赐毕万韩原之地。其地今同州韩城县南十八里故城是。武子生厥,是为献子。晋景公之时,作六卿,献子在一卿之位。从其始封,遂为韩氏,世为晋卿。”韩原在今陕西之韩城县南。此以邑为氏,系出姬姓。

3、《姓氏考略》注引《左传·疏》云:“韩为秦灭,复以国为氏。”此则以国为氏,亦系出姬姓。

4、又引韦昭《国语·注》云:“宣王命韩侯为侯伯,后为晋所灭。”是周宣王之时韩已封人,为侯爵,且为诸侯之长。其后或以国为氏,其地当在今河北固安县东南。此韩之所出,既不同于韩原(按:地在今山西芮城县境;或云在荣城、万荣之间)之封——以邑为氏;又不同于战国之韩,其地在今陕西韩城县南——以国为氏。虽可能亦为姬姓,终究支属不同。

5、又据《魏书·官氏志》注云:“后魏出大汗氏改为韩氏。”望出南阳、颍川。

6、或为蒙古族姓氏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总论·赐姓》载:“明赐元人姓名,实哈塔曰韩以谦。”又,为蒙古族喀尔喀氏所改。本部落名,遂以为姓。或取其首音谐其近似音“韩”而为单姓。

7、清代高丽族亦有韩姓,散处易州、开城府等地方。

8、或为清代满族姓罕扎氏所改。见《满族姓氏录》。

9、或由锡伯族哈斯胡里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以近似音之“韩”而为单姓。

10、为撒拉族著姓,素有“十个撒拉九个韩”之说。其源有二:其一,由“王(君主)”之音译“汗”谐“韩”而得。元亡明兴,撒拉族首领神宝归附明朝,封为土司,更名韩宝,韩姓成了撒拉族的根子姓。《元史》卷九:本朝自世公至今土司成璋仅四人耳,其得姓之由,询之成璋云:“番俗称其主皆为‘汉’,转为平音则为‘韩’。考唐回纥、吐蕃皆称可汗,合而言之,则有韩音。故撒喇(拉)族土司亦韩姓,理或然也。”其二:或为王姓所改,此则以汉意“王”转为音译“韩”(汗)。清初名将王进宝,原系甘肃靖远人,长子出继舅氏,改以外家姓韩,名玉山(起功)。

二、(韓)

韩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68%,为中国人口最多的50个姓之一。

韩姓起源:

1、相传黄帝之子有昌意,昌意之子有韩流,见《姓氏寻源》。此当为韩姓之始。

2、系自姬姓。春秋时唐叔虞曲沃桓叔之子万,即武子,事晋献公,封于韩原(故城在今山西河津东北),因以为氏。一说,周宣王命韩侯为韩伯,后为晋所灭,以为邑,以赐桓叔之子万,因氏,见韦昭《国语注》。

3、汉武帝时有荻直侯韩陶,系朝鲜人。清高丽人姓,凡二派,出易州、安法等地。今朝鲜族姓。

4、北魏时改出大汗氏(即步大汗氏)为韩氏。

5、西夏人姓。

6、明时甘肃临夏地区土司韩姓,系“可汗”一名之省称。

7、明时赐元人实哈塔姓韩名以谦。

8、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中后所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罕扎氏后改为韩氏。

9、清甘肃循化厅土司韩氏,撒拉尔回人,即今撒拉族。今撒拉族姓。

10、锡伯族哈斯胡里氏、韩吉利氏、韩亚喇氏等均汉姓为韩。

11、唐宪宗时飞龙卫士韩志和,倭国(即日本)人,见《太平广记》。

12、鄂伦春族卡那格依尔氏汉姓为韩。

13、彝族安韩氏汉姓为韩。

14、黑龙江富裕柯尔克孜族嘎普韩部落汉姓为韩。

15、保安、回、土家、达斡尔、

韩姓名人:

韩服,周时人。韩信,汉时淮阴人,高祖定天下,信功居多,与萧何、张良称三杰,封淮阴侯。

郡望:颍川。

变化:亦作〔榦〕。

[ 韩 ]的同部首字 - [ 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