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学习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chén ]

读音:chén

拼音:chen

简繁:陳

五笔:BAIY

五行:火

部外:暂无

五笔:BAIY

笔画:7画

吉凶:暂无

仓颉:NLKD

结构:左右

郑码:YHKO

四角:74294

区位:1934

统一码:9648

异体字:陳,迧,軙,敶,?,?,?,?,?

英汉互译:exhibit,display,plead,a surname

笔顺: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横、撇折、竖钩、撇、点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52018年52014年5
2013年52007年52006年5
1995年51987年51982年2
明朝4元朝5宋朝6
北宋10

内容来源于:www.k3851.com

起源

陈姓主要源自:姚姓、妫姓。

陈姓起源一

出自舜帝姚重华裔孙陈胡公妫满,属于以先祖封地为氏。周武王将长女太姬嫁给满,备以三恪,奉祀虞舜。陈国始建都于株野(今河南 柘城胡襄镇)史称陈胡公,后迁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城关一带),辖地最大时达十四邑,大致为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从胡公受封至公元前479年,楚惠王杀陈湣公为止,陈国共历25世,延续568多年。陈亡后,陈的分支仕齐的陈公子完的后裔于公元前386年取代了姜姓齐国,史称陈氏(田氏)代齐。

陈姓出自姚姓和妫姓,舜帝姚重华的后裔。舜,也称虞舜,姚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纣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

舜在被选为尧的接班人前,尧为了考察他,让舜搬到妫水旁居住,所以舜的部分后代便以所居住的这条河为姓,为妫氏。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的族人后来有改回姚氏,部分没有改回来,便发展出其他姓,比如陈姓——《唐书·宰相世系》:部分又改回本姓姚的:舜裔33世嫡长孙妫满封于陈,至陈敬仲(陈完)仕齐,又改为田氏。王莽封本姓为姚的姚氏族人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又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为姚氏。从姚姓发展到妫姓,再到妫陈胡公满传至10世孙陈完,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陈完怕株连自己,出奔到齐国,以故国为氏,称陈氏,后改田氏。到十代孙田和时,废齐康公而自立为齐太公,并受到周王朝和诸侯列国的承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代齐姜”。公元前221年,齐王建时,齐国为秦所灭。齐王建亡国后,子孙纷纷改姓避难,舜帝一系又经历了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华大姓中列第34位。齐王建三子:升、桓、轸。升、桓改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一族。轸奔楚为相,后迁入颍川(今河南长葛)。田轸复姓陈。自秦汉以来,由田姓复姓归宗的颍川陈氏一支,在中国历史上十分显赫,繁衍极盛,播迁极广。前文已经叙述,从姚姓族人衍生出妫姓,再妫姓改姓陈姓、胡姓,部分陈姓再改为田姓。田姓族人再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本族人最早的祖宗舜帝姚重华的本姓姚姓。至舜帝姚重华嫡裔69世嫡长孙西汉谏议大夫冀州刺史姚平为保舜帝正统血脉,避战乱而迁隐江南吴兴郡[今浙江省吴兴县]。部分田姓族人改为王姓。其它从从姚姓族人衍生出的姓氏没有改回族人最早的本姓姚姓的,便继续发展出其他姓。陈姓发展历程:舜重之以明德,自虞幕至虞舜,有近1500多年的历史,《韩非子》说:虞夏二千余岁。《国语》记载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高圉大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虞夏商周四代是奴隶社会的顶峰的代表,华夏正统。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彰明德。因舜帝生于姚虚而姓姚,其子商均生于妫汭而姓妫,《尧典》记,舜“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夏代虞后,虞族子孙亦姓虞,姓妫,姓姚,姓王,姓吴......在夏代,有虞氏的首领虞思曾帮助禹的后代少康复国......;在商代,《世本》宋忠注:“虞思之后,箕伯直柄中衰,殷汤封遂于陈,以为舜后是也。”;在周代,《史记》、《左传》记载:《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之产曰: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侍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与其神明之后,以备三恪,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而封诸侯。”《史记》详细见陈杞世家;自陈胡公以后其子孙姓陈,姓胡,姓袁......;陈完,陈厉公之子,陈氏重要支系,详见田敬仲完世家,陈完的子孙代姜齐称孤道寡,陈完的子孙姓陈,姓孙,姓王,姓田,姓陆......,虞舜帝部分后裔简表,商族姓氏参考宋微子世家,此不累述。《通志‧氏族略》。

陈姓起源二

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国公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名为氏,就是陈氏。除陈完这一支主系之外,在陈国内乱至亡国期间,还有三支陈国公族后裔避居他乡,亦以国名为氏姓陈。

除了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陈留,避居陈留郡;二是陈湣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或颍川;三是迁居固始,源于陈湣公次子陈温之后陈琏,其后因无子,便以颍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颍川陈氏。

陈姓起源三

少数民族陈姓,韩国朝鲜族陈氏:全部来自中国,本贯有130多个,但现存不到10个,主要是:江陵陈氏、广东陈氏、南海陈氏、德昌陈氏、罗州陈氏、骊阳陈氏、骊州陈氏、临波陈氏、梁山陈氏、三陟陈氏、神光陈氏、福州陈氏、杨州陈氏,这些陈氏的祖上都是从中国迁过去的。除梁山、广东本贯外全部是骊阳本贯的分支。骊阳陈氏是中国宋朝陈诱东渡后的子孙,梁山陈氏是明太祖时陈普才的后代,明朝末年又增添了东援将领陈磷的后孙,即广东陈氏。韩国的陈氏和中国朝 鲜族陈氏实际全部是中国汉族人被同化而形成的。

北魏鲜卑族陈氏 据《魏书·官氏志》记载:五代北魏鲜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而到洛阳,在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改族姓时,于496年改为单姓陈氏。

女真族陈氏 主要系女真族皇族完颜氏所改,有的在金末已经形成。

蒙古族陈氏 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给已经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

满 族陈氏 有两种情况: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仍属满族。

哈尼族陈氏 如国家民族委员会委员陈文兴、第五届政协委员陈批鲁等即是哈尼族陈氏。

侗族陈氏 如广西民族研究所副教陈衣、《优秀的传统建筑艺术》一书作者陈璃春园等即是侗族陈氏。

土家族陈氏 如第六届人民代表、湖 北人陈忠信即是土家族陈氏。

布依族陈氏 如贵州省民委副主任陈永康即是布依族陈氏。

瑶族陈氏 湖南新宁县黄卜洞瑶民、麻雷洞瑶民、圳源洞瑶民及汝城县瑶民个均有陈氏。广西大瑶山山子瑶十五姓也有陈氏。

京族陈氏 为该族大姓,如第六届人民代表、广西防城县人陈润芬(女)即是京族陈氏。

羌族陈氏 如第六届人民代表、四川茂汶县人陈花花(女)即是羌族陈氏。

回族陈氏 明成祖时,山东历城回 民陈氏被指定为葬于德州北郊北营村的苏禄东王墓供役。民国初年,由河南各地迁到湖北沙市三岔路、迎禧街一带的回 民有陈氏。

苗族陈氏 如广东省民族委员会委员陈斯德、城步县政协主席陈加寿等即是苗族陈氏。此外,壮族、黎族、彝族、朝鲜 族、白族、高山族、畲族等少数民族中也都有陈氏。

陈姓起源四

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隋朝时期有一个叫陈永贵的将军,原来是陇右地区(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在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地带)的胡人,姓白,甚得隋文帝杨坚的宠信,官至柱国,领兰、利二州总管,封北郡陈公,陈永贵便以封号中的陈字作为自己的姓氏。

明朝统一全国后,朱元璋为笼络已经降明的蒙古贵族,往往赐给汉姓汉名,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明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国王黎季厘寒流笔大多移居中国,其子改姓名陈澄,官至工部尚书。

陈姓其它源流说

商朝未年,舜的第33代孙遏父(又称阏父)投附了周国,担任陶正一职,他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周武王灭商建周后,追封先贤遗民时,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县以北),国号陈,荣为侯爵,奉守着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所以又被称为胡公满。他的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就是陈氏。

公元前672年妫满的第12代孙陈完因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后来他的10世孙田和建立了田氏齐国。战国末年,齐被秦灭。齐王的长子升次子桓先后改姓王氏,三子田轸逃至颖川(今河南禹州、许昌一带),恢复陈姓。从此陈氏一门在中原瓜瓞连绵,生生不息,发展成为名门望族。

陈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据记载,北魏孝文 时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于496年将代北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唐代中,环公(临海令)带着陈伯琪等六个儿子避难于莆田仙游,其第五子伯瑄(满公之70世孙),那时因江南西道南康县有一位署官食禄的马聪与他友善。在造访马府时,两人结伴游览了庐山,后遂迷恋匡庐气势磅礴,蠡泽风景优美,乃偕其子旺徙而居之,晦迹于江州德安县太平乡长乐里永清村,伯瑄遂成为浔阳陈氏的开山之祖,德安位居江州 境内,九江之南,两地相距较近,因而被称之为江州陈氏

唐初期、中期,陈氏有过两次影响深远的南迁福建之举。669年,朝廷派河东人陈政、陈元光,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少数民族动乱。经过九年战争,局势平定后,于686年报请朝廷批准,设置了漳州。

陈姓是全球华人、韩国人、越南人的姓氏,在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海南省、 江苏省、香港、澳门以及台湾、新加坡 马来西亚都是第一大姓。中国姓氏密度图册中,陈姓分布与闽海民系的分布范围极一致,在浙南、福建以及广东沿海皆极高密度,呈极深红色,人口密度在7.8%以上,在珠三角、长三角呈次深红色,人口密度在6.5%-7.8%之间,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地区极少分布。南方地区陈姓位居第一大姓,则在北方地区位居第七大姓,超过很多北方典型姓氏。

陈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位;人口七千一百三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大约5.1左右。全球约达9800多万之众。

陈氏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尤以广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多此姓,在台湾省和广东两省,陈氏约占当地人口的10%以上。

宋嘉佑七年(1062年),由于陈氏族人过度集中,形成了地方上的压力,有碍于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时经朝中的文彦博、包拯等大臣合议,宋仁宗准奏,决定采取双分流的办法。是年七月,由宋仁宗御赐编号,将家族财产列为291份,将陈氏分流至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广西、江苏、广东、福建、山东、上海、天津等16个省125个县市,入住的田庄达290余处,致使义门陈氏遍植于华夏四方,这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人口分流和远距离的动迁行动。这些陈氏徙居新址后,家家门口都挂起“义门”灯笼。

颍川世泽,太丘家声。天下陈姓源出于颍川(河南长葛)。东汉时,陈实系胡公满之43世孙,为太丘长,人称“陈太丘”。唐代中,环公(临海令)带着伯琪等六个儿子避难于泉州仙游(今天莆田市仙游县),其第五子伯瑄(满公之70世孙),勤奋好学,文采出众。当时因南康有一位署官食禄的马聪与他友善。在造访马府时,两人结伴游览了庐山。遂迷恋匡庐气势磅礴,蠡泽风景优美,乃偕其子旺徙而居之,晦迹于江州德安县太平乡长乐里永清村。伯瑄遂成为浔阳陈氏的开山之祖。德安位居九江之南,两地相距较近,因而被称之为江州陈氏.

再就是颍川陈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漳州南厢山。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此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尊陈邕为“南院”始祖。

陈氏入粤,始于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迁,陈后裔陈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宁化、上杭,至其曾孙二郎、三郎再迁至广东梅州,后散居大埔、兴宁、长乐、龙川等县。陈氏入台,始于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官至东宁总制使,在台湾建立屯田制度,设立学校,被尊为陈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国建立的300多年间,陈氏迁台人数很多,其中仅武荣诗山霞宅陈氏一支就2000余口,成为台湾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与林姓共“陈林半天下”之美誉。

在陈氏分流远迁之时,陈宗俞(系满公之80世孙)在润州任职别驾。携子孙迁居丹阳珥陵越塘,成为丹阳陈氏始祖。《丹阳县志·城廓》载,“越塘桥,宋祥符八年(1016年),里人陈诚建。”陈诚之4世孙陈震,在越塘生两子,长子陈东,次子陈南。陈东死于1127年,年42岁。有遗腹子,取名嗣宗。《丹阳县志·荫袭》载,陈嗣宗以父陈东之荫袭,授迪功郎。陈嗣宗生有四子,幼子陈明,由越塘迁往珥陵花家渡。陈明为花家渡陈氏始祖。

处于日本的西南部,在九州岛与台湾岛之间,面积约4600平方公里,人口110多万 (1970年)。

琉球群岛于我国明代初年,曾建立中山国,归附于明朝,成为一个藩属国。明太祖为了便于琉球的朝贡和彼此的贸易往来,便赐给这个小国许多艘大海船,并派遣了同船而去的船工、水手。“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 这些姓氏即:梁、郑、金、蔡、毛、陈、林、曾、高、吴、李、阮、沈、魏、田、王、马、钱、翁、穆、韩、宗、昆、尹、查、伍、向、武、吉、英、陶等。暹罗(泰国)、满刺甲(今马来西亚马六甲)的使者、通事的陈氏有:陈康、陈泰、陈耀、陈义、陈武、陈赋、陈继荣、陈继成、陈继章、陈继茂、陈贵、陈富、陈华、陈荣、陈浩、陈文鉴、陈爵、陈宜、陈诏、陈营等。他们在琉球国定居多年,并世代担任琉球国的大使、通事、大夫、长史、火长等要职。所以《久米村系家谱·陈氏家谱》载:”陈氏之称闽人也,盖永乐年间迁中山国三十六姓唐荣,以备出使之先。

潁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相當於今天河南省許昌一帶地區。

汝南郡: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相當於今天河南省上蔡縣至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下邳郡:東漢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將臨淮郡改為下邳國,南朝宋改為郡。在今天江蘇省西北部。

廣陵郡:東漢(公元一世紀)置。相當於今天江蘇省揚州市一帶。

東海郡:漢代的東海郡在今天山東省 城一帶,隋唐的東海郡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河以北。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置。相當於今天河南省洛陽市一帶。

武當郡:北魏置郡,治所在湖北省均縣西北。這一支出自陳寔之後。

廬江郡:漢名舒,屬廬江郡,隋初皇置廬江縣。治所在舒(今安徽省廬江)。轄境相當於今天安徽省長江以北廬江一帶。

馮翊郡:漢武帝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省大荔)。此支陳氏,出自陳宣帝之子沅陵王陳叔興之後。

京兆郡: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此支陳氏,出自唐代遷居京兆的陳寔後裔陳忠之後。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灭纣后,把夏禹之后封于杞,商汤之后封于宋,虞舜之后封于陈。称为三恪。表示他们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们。

德星堂、德聚堂:源自太丘长陈实子侄,同以孝贤闻名,当年访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岁星,岁星所在有福,故取堂名曰德星。太史为此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里内有贤人聚。”族人遂有以“德星”或“德聚”为堂号。

此外,陈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渑武堂”、“颍川堂”、“四勿堂”等,以及以上十一个郡望均可为陈姓的堂号。

一、(陳)chén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魏县,山东之淄博、平邑,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陇川,四川之南江、合江等地均有。汉、满、蒙、回、藏、苗、畲、水、彝、鲜、壮、京、瑶、黎、仡佬、佤、哈尼、羌、东乡、鄂温克、鄂伦春、布依、高山、土家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妫姓。初封虞城,今应天府之县也;后封于遂,今济州钜野;后封于陈,今陈州治宛邱县是也。本太昊伏羲氏之墟。舜传天下於禹。禹封舜之子商均於虞城。周武王克商,乃求舜后以备三恪,得胡公满,封之於陈,以奉舜祀。”遂以国为氏。或云:“陈妫姓也。然伍员曰:‘夏少康为有仍牧正,逃奔有虞,虞思妻之以二姚。’ 是则又为姚姓也。盖妫姓始于周,姚姓自夏有之。然则尧妻舜以二女而赐之姓者,赐以姚也。谓为妫,误矣。自夏之前为虞国,至商为遂国,未知虞之存于商否。然至周,则遂、虞皆为姬姓国矣。而封胡公於陈,自是陈称妫,不复言姚矣!”此妫姓之陈,以国为氏。

2、或为刘姓所改。郑樵云:“鲁相无子,以外孙刘矫嗣”,此广陵之陈。

3、或为白姓所改。郑樵又云:“白永贵,隋初改为陈氏。”此乃万年之陈也。

4、又引《河南官氏志》云:“侯莫陈之后亦改为陈氏。”侯莫陈,代北地区三字姓,似属鲜卑族。

5、或为蒙古族姓名所改。“明赐元人姓名:恰恰曰陈守忠,哈哈曰陈元。”见《续通志·氏族略·总论·赐氏》。

6、或为谢姓所改。元末陈友谅,本姓谢,祖赘于陈,因冒姓陈。见《元史》。

7、清代高丽族姓氏。世居平壤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8、为清代满族陈佳氏所改。见《满族姓氏录》。

9、为彝族姓“柴家”所改,或称系烈显氏(用长竹渡江之家)之分族。见《中国人的姓名·彝族》。

10、佤族之陈姓,由“思恩饶”氏所改。

二、(陳)

陈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4.5%。为中国人口最多第5大姓。南方地区多陈姓,在台湾,广东二省,陈姓约占本省人口10%以上,为省内第一大姓。而广东、四川、福建、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山东等9省陈姓约占全国汉族陈姓人口67%。

陈姓起源:

1、系自妫姓。周武王封舜裔胡公满于太昊之墟,子孙以国为氏。一说,妫满,即胡公满,封于陈(故城在今河南淮阳),其裔孙完,奔齐,以国为氏。又,陈灭于秦,胡公满裔轸奔楚,为楚相,封颍川侯,因从颍川称陈氏。

2、晋时匈奴后部人姓。汉(前赵)主刘渊之黄门郎陈元达,本姓高,后改陈氏,见《晋书》。

3、河南陈氏系北魏代北侯莫陈氏所改,侯莫陈系鲜卑人姓。

4、万年陈氏系隋初白氏所改。

5、广陵陈氏系刘氏所改。

6、元末陈友谅,本姓谢,祖赘陈家,冒姓陈。

7、安南国(今越南)国王陈姓。

8、金时女真人完颜氏,汉姓为陈。

9、西夏人姓。

10、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辽阳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陈佳氏后改为陈氏。

11、清高丽人姓,世居平壤。今朝鲜族姓。

12、明、清时云南临安府落恐甸长官司副长官陈姓,系哈尼族。今哈尼族姓。

13、清云南丽江府石鼓土把总、中甸厅土守备均陈姓,系藏族。

14、拉祜族瓷氏,汉姓为陈。

15、云南芒人度旺氏,汉姓为陈。

16、佤族斯木古氏,汉姓为陈。

17、鄂伦春族卡格吉尔氏,汉姓为陈。

18、台湾土著、京、黎

陈姓名人:

陈平,汉时丞相、曲逆侯。

郡望:颍川、汝南、下邳、广陵、河南、东海。

其他:

①日本侵占台湾时期,台湾陈姓曾被迫改用日本姓颍川、东、东村、东泽、东田、安田、伊东、田中等,1945年台湾光复,奉令全部恢复陈姓。②日本侵占台湾时期,台湾土著有被迫姓志良、比野等日本姓,1945年台湾光复,奉令重新选择汉姓陈姓。

历史名人

陈姓古代名人

陈修治生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近代名医,自幼随泉州蔡宗玉习医,对中医医理医术均有长足进步。

陈化成1776-1842年,是鸦片战争时期,守卫吴淞,英勇抗英著名将领。

陈完春秋,齐国大夫。即田敬仲。陈厉公子。前672年,陈宣公杀其太子御寇,他与寇相友善,恐祸及身,出奔至齐。齐桓公使为工正,列为大夫。自入齐后,由陈改姓田氏。死后谥敬仲,为田齐始祖。

陈胜秦朝末年(?—前208),反秦义军的首领之一,与吴广一同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南)率众起兵,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不久后在陈郡称王,建立张楚政权。

陈平西汉(?—前178),西汉王朝开国功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宰相之一。

陈汤西汉,汉族,山阳瑕丘人,汉帝国大将。西汉元帝时,他任西域副校尉,曾和西域都护甘延寿一起出奇兵攻杀与西汉王朝相对抗的匈奴郅支单于,为保卫西汉边疆做出了很大贡献。

陈寔东汉(104—187),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字仲弓。

陈琳汉末(?—217),文学家。字孔璋,东汉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建安七子”之一。

陈登字元龙,下邳淮浦(今江苏涟水西)人。为人爽朗,性格沈静,智谋过人,少年时有扶世济民之志,并且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二十五岁时,举孝廉,任东阳(治今江苏省金湖县西)县长。

陈宫东汉末年(?-198年),字公台,吕布帐下谋士、大将,东郡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人。

陈群三国(?—236),魏国大臣。字长文。

陈震三国(?—公元235年),字孝起。荆州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蜀汉官员。

陈寿西晋(233—297),史学家。又作长寿,字承祚。蜀国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著《三国志》。

陈霸先南北朝,南朝陈创建者。陈高祖,保卫了汉文明和汉文化,让饱经战乱的南国大地脱离了水火,有了一个较长时期的稳定发展阶段开创了我国江南文化经济繁荣发展的历史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动乱时期。陈霸先受到重用不久,就遇到了“侯景之乱”,是梁朝末年,东魏降将侯景发动的一场反叛梁朝统治的战争。公元549年,侯景攻入了梁朝都城建康,梁朝皇帝被困饿死。

陈后主南北朝(553—604),南朝陈皇帝。即陈叔宝。字元秀,小字黄奴,陈宣帝嫡长子。天嘉三年(562)立为安成王世子,太建元年(569)立为皇太子,十四年即位。大造宫室,亲信佞臣,不理政事。恃长江天险,不设边防。祯明三年(589)隋军直入建康,被俘至长安。隋仁寿四年卒于洛阳,追封长城县公,谥号炀。明人辑有《陈后主集》。

陈安十六国(?—323),秦陇人民起义军领袖。322年,在秦陇发动起义。氐、羌族人民纷起响应,众至十余万,他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王。

陈庆之(484—539),南朝梁将领。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西南)人。幼从梁武帝(萧衍),颇受信任。

陈伯之南北朝,南朝梁大将。

陈稜隋朝(?—619),将领。字长威,庐江襄安(安徽巢县)人。

玄奘唐朝(602年-664年),俗名陈袆,洛川缑氏(今河南偃师)人,唐代高僧,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玄奘13岁出家,629年从长安西游,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印度,645年回到长安,带回经书657部,十年间与弟子共译出75部1335卷,还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他是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

陈硕真唐朝(620—653),女,唐代睦州雉山梓桐源田庄里(今浙江淳安县梓桐镇)人,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的起义军的女首领。自称文佳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称皇帝的女人。

陈子昂唐代(约659—700),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尧叟宋朝(961—1017),四川南充人,字唐夫,陈省华长子。端拱二年(公元989前)已丑科状元,授光禄寺丞、直史馆,历任河南东道判官、工部员朗,升广南路转运使、广南安抚使。

陈尧佐宋朝(963—1044),四川南充人,字希元,陈省华次子,端拱元年进士及第,历任魏县、中牟县尉,知朝邑、真源诸县。

陈尧咨宋朝(970—1034),四川南充人,字嘉谟,陈省华第三子。咸平三处(公元1000年)庚子科状元,历任将作监丞、通判、团练副使、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工部郎中、永兴军节度使、安国军节度使、武信军节度使等职。

陈文龙宋代(1232—1277),莆田人,莆田玉湖陈,抗蒙古军队民族英雄,保卫莆田,陈文龙全家殉城,满门忠烈,其从叔陈瓒、弟陈用虎,族人陈吊眼皆忠贞不屈,为国捐躯。原名子龙,字刚中,号如心。宋咸淳四年(1268)考取状元,度宗为之改名文龙,赐字君贲;授镇东节度判官,有“不屈不挠,不可干以私”之誉。

陈瓒宋代,莆田人,男,抗蒙古军队英雄。

陈亮南宋(1143—1194),思想家。宋代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字同甫,学者称龙川先生。绍熙四年(1193)进士第一。

陈友谅元末(1320—1363),大汉政权建立者。

陈友定元朝,福建人,男,福建行省参知政事和军事将领,参加平定福建福州、莆田、泉州等地的亦思法杭兵乱。

陈明遇南明(?—1645),抗清义军首领。遇一作选。浙江人。弘光元年(1645),任江阴(今属江苏)典史,被当地人民推为抗清义军首领。

陈洪绶明末清初(1599—1652),画家。浙江诸暨人。

陈圆圆明末清初,本姓邢,名沉,字畹芬。苏州妓女。吴三桂纳为妾。

陈确明清之际(1604—1677),思想家。浙江海宁人,初名道永,字非玄,后改名确,字乾初。明诸生。曾受学于刘宗周。

陈永华(?—1680),郑成功谋士。字复甫,福建同安人。

陈子龙南明(1608—1647),抗清将领、文学家。

陈忱明末清初(约1613—?),小说家。浙江乌程(今湖州)人,字遐心,一字敬夫,号雁宕山樵。

陈贞慧明末清初(1604—1656),散文家。江苏宜兴人。字定生。

陈名夏清朝(1601—1655),清臣。字百史,江苏溧阳人。明崇祯进士,官修撰。

陈玉成清末(1837—1862),太平天国青年将领,后期军事统帅。

陈维崧清朝(1625—1682),文学家。江苏宜兴人,明左都御史陈于廷之孙,陈贞慧之子。

陈恭尹清朝(1631—1700),诗人。字元孝,号半峰,晚号独漉山人。广东顺德人。

陈潢清朝(1637—1688),水利家。字天一号省斋,浙江嘉兴人。

陈廷敬(1639-1712)清代,政治家,原名陈敬,顺治帝赐子“敬”,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山西泽州人。顺治年间进士,选庶吉士。

陈宏谋清朝(1696—1771),臣。广西临桂(今桂林)人

陈端生清朝(1751—1796),文学家。浙江钱塘(浙江杭州)人。

陈修园清朝(1753—1823),医学家。

陈豫钟清朝(1762—1806),篆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陈鸿寿清朝(1768—1822),篆刻家。

陈寿祺清朝(1771—1834),经学家。

陈文述清朝(1771—1843),诗人。

陈沆清朝(1785—1825),清文学家。

陈连升清朝(?—1841),清抗英将领。湖北鹤峰人。

陈姓近代名人

陈奂1786-1863年,清经学家。

陈立1809-1869年,清经学家。字卓人

陈乔枞1809-1869年,清经学家。闽县(今福建闽侯)人。

陈澧1810-1882年,清学者。

陈介祺1813-1884年,清末金石学家。

陈开1822-1861年,清末天地会首领。

陈得才?-1864年,太平天国将领。

陈坤书?-1864年,清太平天国将领。

陈湜?-1896年,清将领。湖南湘乡人。

陈启沅约1825-约1905年,清末资本家。广东南海人。

陈阿林清末,清末上海小刀会首领。即陈亚林。

陈宝箴1831-1900年,清维新派。

陈虬1851-1903年,清改良派。

陈炽1855-1900年,清末改良主义者。

陈独秀1879-1942年,安徽怀宁人。中国新文化运动发起人和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司令,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行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郡望

潁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相當於今天河南省許昌一帶地區。

汝南郡: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相當於今天河南省上蔡縣至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下邳郡:東漢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將臨淮郡改為下邳國,南朝宋改為郡。在今天江蘇省西北部。

廣陵郡:東漢(公元一世紀)置。相當於今天江蘇省揚州市一帶。

東海郡:漢代的東海郡在今天山東省 城一帶,隋唐的東海郡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河以北。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置。相當於今天河南省洛陽市一帶。

武當郡:北魏置郡,治所在湖北省均縣西北。這一支出自陳寔之後。

廬江郡:漢名舒,屬廬江郡,隋初皇置廬江縣。治所在舒(今安徽省廬江)。轄境相當於今天安徽省長江以北廬江一帶。

馮翊郡:漢武帝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省大荔)。此支陳氏,出自陳宣帝之子沅陵王陳叔興之後。

京兆郡: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此支陳氏,出自唐代遷居京兆的陳寔後裔陳忠之後。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灭纣后,把夏禹之后封于杞,商汤之后封于宋,虞舜之后封于陈。称为三恪。表示他们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们。

德星堂、德聚堂:源自太丘长陈实子侄,同以孝贤闻名,当年访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岁星,岁星所在有福,故取堂名曰德星。太史为此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里内有贤人聚。”族人遂有以“德星”或“德聚”为堂号。

此外,陈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渑武堂”、“颍川堂”、“四勿堂”等,以及以上十一个郡望均可为陈姓的堂号。

一、(陳)chén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魏县,山东之淄博、平邑,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陇川,四川之南江、合江等地均有。汉、满、蒙、回、藏、苗、畲、水、彝、鲜、壮、京、瑶、黎、仡佬、佤、哈尼、羌、东乡、鄂温克、鄂伦春、布依、高山、土家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妫姓。初封虞城,今应天府之县也;后封于遂,今济州钜野;后封于陈,今陈州治宛邱县是也。本太昊伏羲氏之墟。舜传天下於禹。禹封舜之子商均於虞城。周武王克商,乃求舜后以备三恪,得胡公满,封之於陈,以奉舜祀。”遂以国为氏。或云:“陈妫姓也。然伍员曰:‘夏少康为有仍牧正,逃奔有虞,虞思妻之以二姚。’ 是则又为姚姓也。盖妫姓始于周,姚姓自夏有之。然则尧妻舜以二女而赐之姓者,赐以姚也。谓为妫,误矣。自夏之前为虞国,至商为遂国,未知虞之存于商否。然至周,则遂、虞皆为姬姓国矣。而封胡公於陈,自是陈称妫,不复言姚矣!”此妫姓之陈,以国为氏。

2、或为刘姓所改。郑樵云:“鲁相无子,以外孙刘矫嗣”,此广陵之陈。

3、或为白姓所改。郑樵又云:“白永贵,隋初改为陈氏。”此乃万年之陈也。

4、又引《河南官氏志》云:“侯莫陈之后亦改为陈氏。”侯莫陈,代北地区三字姓,似属鲜卑族。

5、或为蒙古族姓名所改。“明赐元人姓名:恰恰曰陈守忠,哈哈曰陈元。”见《续通志·氏族略·总论·赐氏》。

6、或为谢姓所改。元末陈友谅,本姓谢,祖赘于陈,因冒姓陈。见《元史》。

7、清代高丽族姓氏。世居平壤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8、为清代满族陈佳氏所改。见《满族姓氏录》。

9、为彝族姓“柴家”所改,或称系烈显氏(用长竹渡江之家)之分族。见《中国人的姓名·彝族》。

10、佤族之陈姓,由“思恩饶”氏所改。

二、(陳)

陈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4.5%。为中国人口最多第5大姓。南方地区多陈姓,在台湾,广东二省,陈姓约占本省人口10%以上,为省内第一大姓。而广东、四川、福建、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山东等9省陈姓约占全国汉族陈姓人口67%。

陈姓起源:

1、系自妫姓。周武王封舜裔胡公满于太昊之墟,子孙以国为氏。一说,妫满,即胡公满,封于陈(故城在今河南淮阳),其裔孙完,奔齐,以国为氏。又,陈灭于秦,胡公满裔轸奔楚,为楚相,封颍川侯,因从颍川称陈氏。

2、晋时匈奴后部人姓。汉(前赵)主刘渊之黄门郎陈元达,本姓高,后改陈氏,见《晋书》。

3、河南陈氏系北魏代北侯莫陈氏所改,侯莫陈系鲜卑人姓。

4、万年陈氏系隋初白氏所改。

5、广陵陈氏系刘氏所改。

6、元末陈友谅,本姓谢,祖赘陈家,冒姓陈。

7、安南国(今越南)国王陈姓。

8、金时女真人完颜氏,汉姓为陈。

9、西夏人姓。

10、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辽阳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陈佳氏后改为陈氏。

11、清高丽人姓,世居平壤。今朝鲜族姓。

12、明、清时云南临安府落恐甸长官司副长官陈姓,系哈尼族。今哈尼族姓。

13、清云南丽江府石鼓土把总、中甸厅土守备均陈姓,系藏族。

14、拉祜族瓷氏,汉姓为陈。

15、云南芒人度旺氏,汉姓为陈。

16、佤族斯木古氏,汉姓为陈。

17、鄂伦春族卡格吉尔氏,汉姓为陈。

18、台湾土著、京、黎

陈姓名人:

陈平,汉时丞相、曲逆侯。

郡望:颍川、汝南、下邳、广陵、河南、东海。

其他:

①日本侵占台湾时期,台湾陈姓曾被迫改用日本姓颍川、东、东村、东泽、东田、安田、伊东、田中等,1945年台湾光复,奉令全部恢复陈姓。②日本侵占台湾时期,台湾土著有被迫姓志良、比野等日本姓,1945年台湾光复,奉令重新选择汉姓陈姓。

姓氏源流

一、(陳)chén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魏县,山东之淄博、平邑,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陇川,四川之南江、合江等地均有。汉、满、蒙、回、藏、苗、畲、水、彝、鲜、壮、京、瑶、黎、仡佬、佤、哈尼、羌、东乡、鄂温克、鄂伦春、布依、高山、土家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妫姓。初封虞城,今应天府之县也;后封于遂,今济州钜野;后封于陈,今陈州治宛邱县是也。本太昊伏羲氏之墟。舜传天下於禹。禹封舜之子商均於虞城。周武王克商,乃求舜后以备三恪,得胡公满,封之於陈,以奉舜祀。”遂以国为氏。或云:“陈妫姓也。然伍员曰:‘夏少康为有仍牧正,逃奔有虞,虞思妻之以二姚。’ 是则又为姚姓也。盖妫姓始于周,姚姓自夏有之。然则尧妻舜以二女而赐之姓者,赐以姚也。谓为妫,误矣。自夏之前为虞国,至商为遂国,未知虞之存于商否。然至周,则遂、虞皆为姬姓国矣。而封胡公於陈,自是陈称妫,不复言姚矣!”此妫姓之陈,以国为氏。

2、或为刘姓所改。郑樵云:“鲁相无子,以外孙刘矫嗣”,此广陵之陈。

3、或为白姓所改。郑樵又云:“白永贵,隋初改为陈氏。”此乃万年之陈也。

4、又引《河南官氏志》云:“侯莫陈之后亦改为陈氏。”侯莫陈,代北地区三字姓,似属鲜卑族。

5、或为蒙古族姓名所改。“明赐元人姓名:恰恰曰陈守忠,哈哈曰陈元。”见《续通志·氏族略·总论·赐氏》。

6、或为谢姓所改。元末陈友谅,本姓谢,祖赘于陈,因冒姓陈。见《元史》。

7、清代高丽族姓氏。世居平壤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8、为清代满族陈佳氏所改。见《满族姓氏录》。

9、为彝族姓“柴家”所改,或称系烈显氏(用长竹渡江之家)之分族。见《中国人的姓名·彝族》。

10、佤族之陈姓,由“思恩饶”氏所改。

二、(陳)

陈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4.5%。为中国人口最多第5大姓。南方地区多陈姓,在台湾,广东二省,陈姓约占本省人口10%以上,为省内第一大姓。而广东、四川、福建、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山东等9省陈姓约占全国汉族陈姓人口67%。

陈姓起源:

1、系自妫姓。周武王封舜裔胡公满于太昊之墟,子孙以国为氏。一说,妫满,即胡公满,封于陈(故城在今河南淮阳),其裔孙完,奔齐,以国为氏。又,陈灭于秦,胡公满裔轸奔楚,为楚相,封颍川侯,因从颍川称陈氏。

2、晋时匈奴后部人姓。汉(前赵)主刘渊之黄门郎陈元达,本姓高,后改陈氏,见《晋书》。

3、河南陈氏系北魏代北侯莫陈氏所改,侯莫陈系鲜卑人姓。

4、万年陈氏系隋初白氏所改。

5、广陵陈氏系刘氏所改。

6、元末陈友谅,本姓谢,祖赘陈家,冒姓陈。

7、安南国(今越南)国王陈姓。

8、金时女真人完颜氏,汉姓为陈。

9、西夏人姓。

10、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辽阳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陈佳氏后改为陈氏。

11、清高丽人姓,世居平壤。今朝鲜族姓。

12、明、清时云南临安府落恐甸长官司副长官陈姓,系哈尼族。今哈尼族姓。

13、清云南丽江府石鼓土把总、中甸厅土守备均陈姓,系藏族。

14、拉祜族瓷氏,汉姓为陈。

15、云南芒人度旺氏,汉姓为陈。

16、佤族斯木古氏,汉姓为陈。

17、鄂伦春族卡格吉尔氏,汉姓为陈。

18、台湾土著、京、黎

陈姓名人:

陈平,汉时丞相、曲逆侯。

郡望:颍川、汝南、下邳、广陵、河南、东海。

其他:

①日本侵占台湾时期,台湾陈姓曾被迫改用日本姓颍川、东、东村、东泽、东田、安田、伊东、田中等,1945年台湾光复,奉令全部恢复陈姓。②日本侵占台湾时期,台湾土著有被迫姓志良、比野等日本姓,1945年台湾光复,奉令重新选择汉姓陈姓。

堂号

潁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相當於今天河南省許昌一帶地區。

汝南郡: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相當於今天河南省上蔡縣至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下邳郡:東漢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將臨淮郡改為下邳國,南朝宋改為郡。在今天江蘇省西北部。

廣陵郡:東漢(公元一世紀)置。相當於今天江蘇省揚州市一帶。

東海郡:漢代的東海郡在今天山東省 城一帶,隋唐的東海郡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河以北。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置。相當於今天河南省洛陽市一帶。

武當郡:北魏置郡,治所在湖北省均縣西北。這一支出自陳寔之後。

廬江郡:漢名舒,屬廬江郡,隋初皇置廬江縣。治所在舒(今安徽省廬江)。轄境相當於今天安徽省長江以北廬江一帶。

馮翊郡:漢武帝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省大荔)。此支陳氏,出自陳宣帝之子沅陵王陳叔興之後。

京兆郡: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此支陳氏,出自唐代遷居京兆的陳寔後裔陳忠之後。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灭纣后,把夏禹之后封于杞,商汤之后封于宋,虞舜之后封于陈。称为三恪。表示他们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们。

德星堂、德聚堂:源自太丘长陈实子侄,同以孝贤闻名,当年访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岁星,岁星所在有福,故取堂名曰德星。太史为此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里内有贤人聚。”族人遂有以“德星”或“德聚”为堂号。

此外,陈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渑武堂”、“颍川堂”、“四勿堂”等,以及以上十一个郡望均可为陈姓的堂号。

一、(陳)chén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魏县,山东之淄博、平邑,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陇川,四川之南江、合江等地均有。汉、满、蒙、回、藏、苗、畲、水、彝、鲜、壮、京、瑶、黎、仡佬、佤、哈尼、羌、东乡、鄂温克、鄂伦春、布依、高山、土家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妫姓。初封虞城,今应天府之县也;后封于遂,今济州钜野;后封于陈,今陈州治宛邱县是也。本太昊伏羲氏之墟。舜传天下於禹。禹封舜之子商均於虞城。周武王克商,乃求舜后以备三恪,得胡公满,封之於陈,以奉舜祀。”遂以国为氏。或云:“陈妫姓也。然伍员曰:‘夏少康为有仍牧正,逃奔有虞,虞思妻之以二姚。’ 是则又为姚姓也。盖妫姓始于周,姚姓自夏有之。然则尧妻舜以二女而赐之姓者,赐以姚也。谓为妫,误矣。自夏之前为虞国,至商为遂国,未知虞之存于商否。然至周,则遂、虞皆为姬姓国矣。而封胡公於陈,自是陈称妫,不复言姚矣!”此妫姓之陈,以国为氏。

2、或为刘姓所改。郑樵云:“鲁相无子,以外孙刘矫嗣”,此广陵之陈。

3、或为白姓所改。郑樵又云:“白永贵,隋初改为陈氏。”此乃万年之陈也。

4、又引《河南官氏志》云:“侯莫陈之后亦改为陈氏。”侯莫陈,代北地区三字姓,似属鲜卑族。

5、或为蒙古族姓名所改。“明赐元人姓名:恰恰曰陈守忠,哈哈曰陈元。”见《续通志·氏族略·总论·赐氏》。

6、或为谢姓所改。元末陈友谅,本姓谢,祖赘于陈,因冒姓陈。见《元史》。

7、清代高丽族姓氏。世居平壤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8、为清代满族陈佳氏所改。见《满族姓氏录》。

9、为彝族姓“柴家”所改,或称系烈显氏(用长竹渡江之家)之分族。见《中国人的姓名·彝族》。

10、佤族之陈姓,由“思恩饶”氏所改。

二、(陳)

陈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4.5%。为中国人口最多第5大姓。南方地区多陈姓,在台湾,广东二省,陈姓约占本省人口10%以上,为省内第一大姓。而广东、四川、福建、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山东等9省陈姓约占全国汉族陈姓人口67%。

陈姓起源:

1、系自妫姓。周武王封舜裔胡公满于太昊之墟,子孙以国为氏。一说,妫满,即胡公满,封于陈(故城在今河南淮阳),其裔孙完,奔齐,以国为氏。又,陈灭于秦,胡公满裔轸奔楚,为楚相,封颍川侯,因从颍川称陈氏。

2、晋时匈奴后部人姓。汉(前赵)主刘渊之黄门郎陈元达,本姓高,后改陈氏,见《晋书》。

3、河南陈氏系北魏代北侯莫陈氏所改,侯莫陈系鲜卑人姓。

4、万年陈氏系隋初白氏所改。

5、广陵陈氏系刘氏所改。

6、元末陈友谅,本姓谢,祖赘陈家,冒姓陈。

7、安南国(今越南)国王陈姓。

8、金时女真人完颜氏,汉姓为陈。

9、西夏人姓。

10、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辽阳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陈佳氏后改为陈氏。

11、清高丽人姓,世居平壤。今朝鲜族姓。

12、明、清时云南临安府落恐甸长官司副长官陈姓,系哈尼族。今哈尼族姓。

13、清云南丽江府石鼓土把总、中甸厅土守备均陈姓,系藏族。

14、拉祜族瓷氏,汉姓为陈。

15、云南芒人度旺氏,汉姓为陈。

16、佤族斯木古氏,汉姓为陈。

17、鄂伦春族卡格吉尔氏,汉姓为陈。

18、台湾土著、京、黎

陈姓名人:

陈平,汉时丞相、曲逆侯。

郡望:颍川、汝南、下邳、广陵、河南、东海。

其他:

①日本侵占台湾时期,台湾陈姓曾被迫改用日本姓颍川、东、东村、东泽、东田、安田、伊东、田中等,1945年台湾光复,奉令全部恢复陈姓。②日本侵占台湾时期,台湾土著有被迫姓志良、比野等日本姓,1945年台湾光复,奉令重新选择汉姓陈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