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学习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bì,bēn ]

读音:bì,bēn

拼音:bi,ben

简繁:賁

五笔:FAMU

五行:水

部外:暂无

五笔:FAMU

笔画:9画

吉凶:吉

仓颉:JTBO

结构:上中下

郑码:EDEL

四角:40802

区位:7458

统一码:8D32

异体字:賁

英汉互译:forge ahead,energetic,surname

笔顺:横、竖、横、竖、竖、竖、横折、撇、点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385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179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贲姓主要源自:姬姓、芈姓、嬴姓。

贲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县贲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贲氏起源于春秋鲁国,鲁国在鲁庄公执政时期,有一个贵族叫县贲父,是鲁庄公的亲信大夫。在县贲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贲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贲氏正宗之一。

该支贲氏正确读音作béi(ㄅㄟˊ),今读bèi(ㄅㄟˋ)亦可。

贲姓起源二

源于戎族,出自春秋时期北戎分支贲浑戎,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贲浑戎,就是史书上所称的“陆浑戎”,是春秋时期北戎民族的一个分支,以畜牧业为主要社会生活方式,由于其四处骑马游弋,因称“贲浑戎”。到了周景王二十年(晋顷公姬弃疾三年,公元前525年)农历8月,晋顷公命令上军将荀吴率大军攻击贲浑戎。为防止暴露作战意图,晋顷公先派大夫屠蒯赴周王朝,请求祭祀贲浑戎境界的雒水(今洛河)与三涂(今河南嵩县)。周王朝从屠蒯的言谈表情中察知了晋顷公的真实意图,遂设防警戒。同年农历9月24日,荀吴率军渡河南下,直抵陆浑戎境界之后,荀吴假意举办隆重的祭祀活动,让祭史用牲畜祭祀雒水。贲浑戎族人不知是计,放松了警惕。荀吴则乘其不备,率晋军突然发起攻击,于9月27日攻灭贲浑戎,贲浑戎迅速亡国,其后,贲浑戎君流亡至楚国,余众则逃奔周邑甘鹿(今河南伊川),却被早有防备的周王室军队俘获殆尽,流放至陇系西(今甘肃敦煌),皆称陆浑戎。晋军得胜而归,献俘于晋文公姬重耳之庙。此后,历史上再无贲浑戎之称。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游居于敦煌一带的陆浑戎族人“自瓜州迁于伊川”,后在汉朝时期“建陆浑县以聚养其民”,历史上从此再无“陆浑戎”之称。陆浑县,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嵩县。

在贲浑戎被灭亡之后,族人中多有以故氏族名称为姓氏者,称贲浑氏、陆浑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贲氏、陆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贲氏正确读音作fèn(ㄈㄣˋ)。

贲姓起源三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苗贲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该支贲氏出自苗氏,为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苗贲父之后裔。苗贲父,本名为贲皇,是楚国大夫伯棼之后。周简王姬夷十一年农历6月,晋、楚两国爆发了著名的“鄢陵之战”,当时楚军势大,晋军上下将士均怀恐惧之心。贲皇便献计于晋平公,告之楚军习惯将精兵俱在中军,可先击左、右两军,然后乘胜合攻中军,定可一举击溃楚军。晋平公遵此记展开攻击,果然大败楚军。是故,史传“楚材晋用”之佳话。因贲皇食采于苗,其后裔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苗氏;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贲氏,世代相传,史称贲氏正宗之一。

该支贲氏正确读音作bēn(ㄅㄣ)。

贲姓起源四

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风俗通》记载,该支贲氏出自苗氏源于秦国的王族后裔贲父。据史籍《史记·秦本纪》记载:“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淠渭之间,马大蕃息。。。。。于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仍为朕息马,朕封其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非子得封地时,势力相当弱小,经常受到西戎的侵扰。周宣王姬静即位后,封秦非子的重孙秦仲为大夫,命讨伐西戎,结果秦仲反而被西戎杀死。周宣王又召集秦仲之子秦庄公嬴也兄弟五人,助兵七千,再次讨伐西戎,最终取胜,收复了大部分失地。之后,周宣王即封秦庄公为西垂大夫。秦庄公后举族移住西犬丘,改西犬丘为西垂。其后,秦襄公、秦文公都长期定居在西域。秦非子之后中有一个叫嬴父的大夫,其封地在贲,因称贲父。其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贲氏,世代相传。

该支贲氏正确读音作féi(ㄈㄟˊ)。

贲姓起源五

源于特殊称谓,出自两周时期勇士,属于以先祖称号为氏。贲,在两周时期专指勇士,包括军旅勇士、家豢死士和职业刺客,皆有一技之长,被称为“贲”,是对那些不顾自身安危、不管对错、求达目的不论手段之勇士的尊称。在典籍《孟子》中有描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贲,勇士也。”后有诸侯国传们豢养有以贲为主体的死士兵团,这在典籍《礼·射义》中对其专有描述,即“贲军之将”,一如后世白话所称的“敢死队”。

在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称号为姓氏者,称贲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贲氏正确读音作fèn(ㄈㄣˋ)。

贲姓起源六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虎贲氏,属于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虎贲氏,最早称“虎奔”,为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古代,“奔”、“贲”二字通用,“虎奔”取义如虎之奔走逐兽,为军中骁楚者,专职掌管君王近卫军队的统领,按周礼规定辖管八百名“虎士”,负责王出入仪卫,隶属于夏官府司管辖,有固定俸禄,因称“虎贲”。在典籍《周礼·夏官·虎贲氏》中就记载:“虎贲氏,掌先后王,而趋以卒伍。”虎贲氏之职务一直延续到后世的唐朝时期。在汉平帝元始元年,虎贲氏更名为虎贲郎,置中郎将统领,称虎贲中郎将,官秩二千石,是权位重大的军职,一如今天的总参谋长。在虎贲氏、虎贲中郎将、虎贲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位为姓氏者,称虎贲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贲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贲氏正确读音作bēn(ㄅㄣ)。

贲姓起源七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缀衣虎贲,属于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缀衣虎贲,就是各诸侯国君主豢养的武人,没有固定的官称职务,仅以自己的武艺为君王服务,属于贴身死士之属,甚至在君王逝世后皆予佐殉。“佐殉”,也就是殉葬,君王死了也要追随去护卫。在史籍《左传》中记载:“虎贲以勇力事王。”缀衣虎贲这种职业在春秋后期,逐渐被免除了殉葬之例。在缀衣虎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虎贲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贲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贲氏正确读音作bēn(ㄅㄣ)。

贲姓起源八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鲁国贲泉,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贲泉,亦称濆泉、蚡泉,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地名,汉朝时期称汾阴县,即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实际上,贲泉原为莒国之地,后在西周晚期为鲁国所占。莒国不服,因此莒、鲁两国数次在该地发生战事,贲泉遂成为两国此后数十年间的拉锯地区。到周景王姬贵八年,莒、鲁两国之间爆发了著名的“贲泉之战”,鲁军统帅叔弓率军大败莒军。此战之后,贲泉最终为势力更为强大的鲁国所吞占。莒国也从此走向衰败。在史籍《谷梁传·昭公五年》中记载:“鲁叔弓帅师,败莒师于贲泉。贲泉,鲁地也。”在贲泉之地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贲泉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贲氏,世代相传。

该支贲氏正确读音作fèn(ㄈㄣˋ)。

贲姓起源九

源于官位,出自先秦时期官吏旅贲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旅贲,是战国时期秦国设置的一种武士称号,专职掌管君王外出巡视之时的护卫、仪仗,因此称作旅贲,一直沿用至秦国末期。在史籍《先秦记》中记载:“旅贲氏,掌执戈盾,夹王车而趋。”在旅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旅贲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贲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贲氏正确读音作bēn(ㄅㄣ)。

贲姓起源十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有是贲氏部落,亦称拾贲氏、施贲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过程中,是贲氏多改为汉字单姓封氏。在北魏孝文帝病逝后,鲜卑贵族纷纷文化复辟,又改回鲜卑复姓,单后来的历史长河中,鲜卑民族大多融合为汉族,仍取魏孝文帝规定的汉化姓氏,其中拾贲氏族人后又改回汉姓贲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贲氏正确读音作bēn(ㄅㄣ)。

贲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七十九位门阀。

贲姓

贲氏来源于春秋时候的鲁国。鲁国有一个贵族叫县贲父,他的后代取贲字作为姓,世代相传。还有种说法,说春秋时晋国有个贵族叫苗贲父,他的后代取贲字作为姓,世代相传。

关于贲氏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书《风鹆通》里记载的,春秋时秦国有贵族叫人贲父的在鲁县(今山东曲阜),源于秦国的王族,其后代称为贲氏。在古代,贲氏的望族大多出自于宣城(今安徽宣城)。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贲氏是县贲父之后。

史籍《姓氏考略》上指出贲读音为béi,又有fèn、bēn二音,秦非子之后有贲氏。在《公羊春秋》上也有贲浑旧音féi或音bēn的记载,不但指出“贲氏间奔”自古已然,同时也为后世对贲氏的源流提供了一项考证的线索。

有许多学者认为两千多年以前被视为西戎的贲浑氏之族,后来与汉族打成一片之后,通行以贲为姓氏。

元代贲氏始迁祖于元末偕贲氏再五公隐居江苏省泰县东北乡新丰市和贲家集(现江苏省海安县大公镇贲集村)。贲氏再五公在江苏省如皋县西南为始祖筑祠为南分,在贲家集筑祠为北分。每年祭祖期间,南北两分都互相派代表前往。贲氏贲琳公后代贲茆公生三子(东中西三门),长子(东门)迁居十六总(属现在的南通地区),二三子(中西门)仍居住原地址。

宣城郡:即古宣州,是秦、汉时期的吴国地名。宣城郡始建于晋朝,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从原丹阳郡中分出来置为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辖十一县。辖境包括今繁昌、南陵、青阳、池州、石台、太平、泾县、宁国、广德等地。隋文帝杨坚灭南朝陈之后,改南豫州置宣州。到了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改宣州为宣城郡。在唐朝历史上,废州存郡则为宣城郡,废郡存州则为宣州,但皆不离其地。南宋孝宗赵昚(赵慎)乾道二年(丙戌,公元1166年),改升宣州为宁国府。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改为宣城县。1952年1月,宣城专区撤销,辖县并入新成立的芜湖专区。1980年2月,芜湖地区改名宣城地区。1982年4月,行署机关移驻宣城。1987年8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县,设立宣州市。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地区和县级宣州市,设立地级宣城市;宣城市设立宣州区,以原县级宣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宣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叠嶂中路。2000年12月,正式撤市设区。2001年2月正式挂牌成立。

宣城堂:以望立堂。

四勿堂:资料有待补充。

占星堂:清道光己丑年,西门贲天第三十六世孙贲垂绅改“四勿堂”为“占星堂”。

一、(賁)bēn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很广:今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运城,陕西之韩城,湖北之老河口,安徽之贵池,广西之灌阳、荔浦,云南之泸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族、瑶族、布依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县贲父之后。”县贲父,春秋时鲁庄公御者。其后或以祖辈之字为氏。

2、《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注引《风俗通》云:“秦非子之后有贲氏。”非子,伯益之后,秦之始封君,嬴姓。

二、(賁)wēi

罕见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音‘微’。明贲胜,建宁千户。”。一音bēn;又音féi,皆现行姓氏。

三、(賁)bǐ

现行极罕见姓氏。今黑龙江之嫩江县,广西之平乐、荔浦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按称:“《郑志》载两贲字;一音‘肥’;一音‘奔’。《统谱·五微》收贲字,音‘肥’。此收四寘,读‘鄙’,与郑音异。”《汉语大字典》音bì。

四、(賁)bì

《汉语大字典》收载。《续通志·氏族略》音bǐ;一音féi、bèn,皆为姓,见“贲”之bèn、bǐ、féi诸条。

五、(賁)

贲姓分布:安徽淮南,湖北钟祥、台湾、辽宁、广西融水、柳州、甘肃兰州等地均有此姓。但不知各地此姓之发音。

贲姓起源:

1、春秋时鲁庄公御者县贲父之后。

2、汉时西戎有贲浑族,贲音奔,或后有音奔之姓。

3、虎贲,官名,《周礼》夏官之属,其后以官为氏。

4、五代后周时蕃胡有此姓,见《旧五代史》。

5、彝族姓。

贲姓名人:

贲浦,春秋时晋人。贲光,汉时中郎将。

郡望:宣城,宣平。

变化:一作奔,见张澍《姓氏五书注》。

六、(賁)

贲姓起源:见《氏族博考》、《姓觿》、清《续通志·氏族略》。

贲姓名人:

贲琳,汉时人,见《汉书》。贲亨,元时处州路万户,累功升宣武将军。

七、(賁)

贲姓分布:北京有此姓。

贲姓起源:系自嬴姓。秦非子之后,见《风俗通》。

贲姓名人:

贲赫,汉时中大夫,以灭英布之功封期思侯。贲胜,明时胶州人,宣德中任福建建宁千户。

郡望:宣城。

历史名人

贲姓古代名人

贲赫汉朝,将军。汉高祖刘邦打天下建立汉朝后,将有功劳的开国大臣封为诸侯王,但有些诸侯王受封后,自己养了些军队,又造刘邦的反。贲赫因事得罪了英布,他担心受到诛杀,就逃到长安,将英布的反叛阴谋和盘托出,英布得知消息,迅即公开反叛,并杀了贲赫全族。于是,汉高高祖就以贲赫为将军,率兵讨伐叛军。贲赫就帮刘邦平息这些叛乱,被封为期思侯。汉代四百年余年。

贲蒿汉朝,汝南郡人,以操守清高纯洁之士而知名,为时人所敬重。

贲亨元朝,宣武年间的将领,处州路管军万户。出生入死,因为军功,升到大将军。

贲生汉朝,官员、学者,淮南人。

贲洪进五代,后晋时期将领。

郡望

宣城郡:即古宣州,是秦、汉时期的吴国地名。宣城郡始建于晋朝,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从原丹阳郡中分出来置为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辖十一县。辖境包括今繁昌、南陵、青阳、池州、石台、太平、泾县、宁国、广德等地。隋文帝杨坚灭南朝陈之后,改南豫州置宣州。到了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改宣州为宣城郡。在唐朝历史上,废州存郡则为宣城郡,废郡存州则为宣州,但皆不离其地。南宋孝宗赵昚(赵慎)乾道二年(丙戌,公元1166年),改升宣州为宁国府。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改为宣城县。1952年1月,宣城专区撤销,辖县并入新成立的芜湖专区。1980年2月,芜湖地区改名宣城地区。1982年4月,行署机关移驻宣城。1987年8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县,设立宣州市。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地区和县级宣州市,设立地级宣城市;宣城市设立宣州区,以原县级宣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宣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叠嶂中路。2000年12月,正式撤市设区。2001年2月正式挂牌成立。

宣城堂:以望立堂。

四勿堂:资料有待补充。

占星堂:清道光己丑年,西门贲天第三十六世孙贲垂绅改“四勿堂”为“占星堂”。

一、(賁)bēn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很广:今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运城,陕西之韩城,湖北之老河口,安徽之贵池,广西之灌阳、荔浦,云南之泸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族、瑶族、布依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县贲父之后。”县贲父,春秋时鲁庄公御者。其后或以祖辈之字为氏。

2、《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注引《风俗通》云:“秦非子之后有贲氏。”非子,伯益之后,秦之始封君,嬴姓。

二、(賁)wēi

罕见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音‘微’。明贲胜,建宁千户。”。一音bēn;又音féi,皆现行姓氏。

三、(賁)bǐ

现行极罕见姓氏。今黑龙江之嫩江县,广西之平乐、荔浦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按称:“《郑志》载两贲字;一音‘肥’;一音‘奔’。《统谱·五微》收贲字,音‘肥’。此收四寘,读‘鄙’,与郑音异。”《汉语大字典》音bì。

四、(賁)bì

《汉语大字典》收载。《续通志·氏族略》音bǐ;一音féi、bèn,皆为姓,见“贲”之bèn、bǐ、féi诸条。

五、(賁)

贲姓分布:安徽淮南,湖北钟祥、台湾、辽宁、广西融水、柳州、甘肃兰州等地均有此姓。但不知各地此姓之发音。

贲姓起源:

1、春秋时鲁庄公御者县贲父之后。

2、汉时西戎有贲浑族,贲音奔,或后有音奔之姓。

3、虎贲,官名,《周礼》夏官之属,其后以官为氏。

4、五代后周时蕃胡有此姓,见《旧五代史》。

5、彝族姓。

贲姓名人:

贲浦,春秋时晋人。贲光,汉时中郎将。

郡望:宣城,宣平。

变化:一作奔,见张澍《姓氏五书注》。

六、(賁)

贲姓起源:见《氏族博考》、《姓觿》、清《续通志·氏族略》。

贲姓名人:

贲琳,汉时人,见《汉书》。贲亨,元时处州路万户,累功升宣武将军。

七、(賁)

贲姓分布:北京有此姓。

贲姓起源:系自嬴姓。秦非子之后,见《风俗通》。

贲姓名人:

贲赫,汉时中大夫,以灭英布之功封期思侯。贲胜,明时胶州人,宣德中任福建建宁千户。

郡望:宣城。

姓氏源流

一、(賁)bēn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很广:今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运城,陕西之韩城,湖北之老河口,安徽之贵池,广西之灌阳、荔浦,云南之泸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族、瑶族、布依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县贲父之后。”县贲父,春秋时鲁庄公御者。其后或以祖辈之字为氏。

2、《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注引《风俗通》云:“秦非子之后有贲氏。”非子,伯益之后,秦之始封君,嬴姓。

二、(賁)wēi

罕见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音‘微’。明贲胜,建宁千户。”。一音bēn;又音féi,皆现行姓氏。

三、(賁)

现行极罕见姓氏。今黑龙江之嫩江县,广西之平乐、荔浦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按称:“《郑志》载两贲字;一音‘肥’;一音‘奔’。《统谱·五微》收贲字,音‘肥’。此收四寘,读‘鄙’,与郑音异。”《汉语大字典》音bì。

四、(賁)

《汉语大字典》收载。《续通志·氏族略》音bǐ;一音féi、bèn,皆为姓,见“贲”之bèn、bǐ、féi诸条。

五、(賁)

贲姓分布:安徽淮南,湖北钟祥、台湾、辽宁、广西融水、柳州、甘肃兰州等地均有此姓。但不知各地此姓之发音。

贲姓起源:

1、春秋时鲁庄公御者县贲父之后。

2、汉时西戎有贲浑族,贲音奔,或后有音奔之姓。

3、虎贲,官名,《周礼》夏官之属,其后以官为氏。

4、五代后周时蕃胡有此姓,见《旧五代史》。

5、彝族姓。

贲姓名人:

贲浦,春秋时晋人。贲光,汉时中郎将。

郡望:宣城,宣平。

变化:一作奔,见张澍《姓氏五书注》。

六、(賁)

贲姓起源:见《氏族博考》、《姓觿》、清《续通志·氏族略》。

贲姓名人:

贲琳,汉时人,见《汉书》。贲亨,元时处州路万户,累功升宣武将军。

七、(賁)

贲姓分布:北京有此姓。

贲姓起源:系自嬴姓。秦非子之后,见《风俗通》。

贲姓名人:

贲赫,汉时中大夫,以灭英布之功封期思侯。贲胜,明时胶州人,宣德中任福建建宁千户。

郡望:宣城。

堂号

宣城郡:即古宣州,是秦、汉时期的吴国地名。宣城郡始建于晋朝,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从原丹阳郡中分出来置为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辖十一县。辖境包括今繁昌、南陵、青阳、池州、石台、太平、泾县、宁国、广德等地。隋文帝杨坚灭南朝陈之后,改南豫州置宣州。到了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改宣州为宣城郡。在唐朝历史上,废州存郡则为宣城郡,废郡存州则为宣州,但皆不离其地。南宋孝宗赵昚(赵慎)乾道二年(丙戌,公元1166年),改升宣州为宁国府。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改为宣城县。1952年1月,宣城专区撤销,辖县并入新成立的芜湖专区。1980年2月,芜湖地区改名宣城地区。1982年4月,行署机关移驻宣城。1987年8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县,设立宣州市。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地区和县级宣州市,设立地级宣城市;宣城市设立宣州区,以原县级宣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宣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叠嶂中路。2000年12月,正式撤市设区。2001年2月正式挂牌成立。

宣城堂:以望立堂。

四勿堂:资料有待补充。

占星堂:清道光己丑年,西门贲天第三十六世孙贲垂绅改“四勿堂”为“占星堂”。

一、(賁)bēn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很广:今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运城,陕西之韩城,湖北之老河口,安徽之贵池,广西之灌阳、荔浦,云南之泸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族、瑶族、布依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县贲父之后。”县贲父,春秋时鲁庄公御者。其后或以祖辈之字为氏。

2、《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注引《风俗通》云:“秦非子之后有贲氏。”非子,伯益之后,秦之始封君,嬴姓。

二、(賁)wēi

罕见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音‘微’。明贲胜,建宁千户。”。一音bēn;又音féi,皆现行姓氏。

三、(賁)bǐ

现行极罕见姓氏。今黑龙江之嫩江县,广西之平乐、荔浦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按称:“《郑志》载两贲字;一音‘肥’;一音‘奔’。《统谱·五微》收贲字,音‘肥’。此收四寘,读‘鄙’,与郑音异。”《汉语大字典》音bì。

四、(賁)bì

《汉语大字典》收载。《续通志·氏族略》音bǐ;一音féi、bèn,皆为姓,见“贲”之bèn、bǐ、féi诸条。

五、(賁)

贲姓分布:安徽淮南,湖北钟祥、台湾、辽宁、广西融水、柳州、甘肃兰州等地均有此姓。但不知各地此姓之发音。

贲姓起源:

1、春秋时鲁庄公御者县贲父之后。

2、汉时西戎有贲浑族,贲音奔,或后有音奔之姓。

3、虎贲,官名,《周礼》夏官之属,其后以官为氏。

4、五代后周时蕃胡有此姓,见《旧五代史》。

5、彝族姓。

贲姓名人:

贲浦,春秋时晋人。贲光,汉时中郎将。

郡望:宣城,宣平。

变化:一作奔,见张澍《姓氏五书注》。

六、(賁)

贲姓起源:见《氏族博考》、《姓觿》、清《续通志·氏族略》。

贲姓名人:

贲琳,汉时人,见《汉书》。贲亨,元时处州路万户,累功升宣武将军。

七、(賁)

贲姓分布:北京有此姓。

贲姓起源:系自嬴姓。秦非子之后,见《风俗通》。

贲姓名人:

贲赫,汉时中大夫,以灭英布之功封期思侯。贲胜,明时胶州人,宣德中任福建建宁千户。

郡望:宣城。

[ 贲 ]字的同音字 - [ bi,ben ]